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4版 家周刊·旧闻
·烧烤简史:古今中外的吃法有何不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4 家周刊·旧闻 2022年07月28日 星期四

烧烤简史:古今中外的吃法有何不同?


▲德州烧烤

    

  夏日,没有比约一二好友趁着夜风出门撸串更惬意的事了。烧烤,人类最古老的烹饪方式,在上万年的时光里霸占着食谱的一隅。如何对待食物,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烧烤在大道至简之间,自得其智慧。

谁是第一个吃烧烤的人?
  谁是第一个吃烧烤的人?这事儿大概要从几十万年前说起。烧烤这种烹饪方式,是与人类制作熟食的进程同步的。目前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人类从茹毛饮血到食用熟食的转变,源自某次意外食用到因雷劈或山火烤熟的食物,由此引发了人类食物结构的改变,也带来火的运用。
  烧烤之所以能成为历史最悠久的烹饪方式,毫无疑问是因为它的简便易行。对于远古时期的人类来说,甚至什么炊具都不需要,把动物打回来之后清理干净,然后往火坑里一扔,就可以美美吃到一顿烤肉了。可美食天赋点拉满的中国先民怎么能够满足于这么简陋的烹饪方式?自先秦时起,中国人发展出了三种烧烤技法:燔、炮、炙。所谓燔,就是直接将食物放在火上炙烤;炮,则需要把食物事先用草或湿泥包裹起来,现在的“叫花鸡”,做法便与之相似;炙,则是把食物切成小块,再串起来烤,算是最早的“烤串儿”。
  虽然烤肉做法简单,可古人从不认为其鄙陋,难登大雅之堂。相反,在各种祭祀、宴饮场合中,烧烤往往是必备美食。在屈原的《大招》中,为了召回远方战场上的亡魂,也拿出了“炙鸹烝凫,煔鹑敶只”和“煎鰿膗雀”,从家禽鸟类到水中活鱼,无一不可烤,无一不鲜嫩爽口。而在古代祭祀中,往往都是酒肉配套。这足可见不仅烧烤历史悠久,“喝酒撸串”这件事也是古已有之。只是在古代,这是一项严肃的祭祀礼仪,在现代则是一种消遣方式罢了。
  时间走过秦汉,进入深受胡风影响的隋唐时期,烧烤的品类更是大大丰富起来。除了常见的牛、羊、猪肉,骆驼肉也被纳入菜谱,即“驼峰炙”。唐代著名边疆诗人岑参,便在诗文中写道:“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为了合理吃烧烤,唐代医家甚至将烧烤琢磨成了药膳。唐代名医咎殷在《食医心鉴》中,记载了野猪炙、鸳鸯炙等多种烧烤食谱。据他研究,这其中的许多种都可以用来治疗痔疮及其并发症。幸亏辣椒直到明末才传入中国,光凭本土的花椒,还没有让唐朝爱烧烤人士在用烧烤治疗痔疮时感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进入文化极度繁荣的宋代,烧烤的普及性更是不必多言。据《岁时杂记》所载,烤肉已经成了宋朝人过冬的生活日常。他们为了冬日取暖点起暖炉后,便“物尽其用”,顺便在上面摆上烤架,便成了绝妙的室内烤炉。“北宋美食大全”《东京梦华录》中,更是少不了烧烤的身影,一道叫“旋炙猪皮肉”的小吃,便是冬日东京城中毫无疑问的“人气美食”。
  谈至此处,相信大家对“谁是第一个吃烤肉的人”有了大略的猜想。可惜的是,倘若不论“吃烤肉”这件事的实质,单说“烤肉”二字本身,第一个吃烤肉的大概既不是北京猿人,也不是商周时期拿炙肉祭祀的古人,而是画家齐白石。因为“烤”这个字是他老人家“自创”的。据说,曾有一家清真烤肉馆请齐白石题字,可是齐老翻遍字典,都找不出一个字来恰当表达“烤”的意思,只好取形声之法,以火之形和考之声,造出了如今广为使用的“烤”字。题完字后,齐老还有担心,又在其下注了一行小字:“钟鼎本无此烤字,此是齐璜杜撰。”齐璜就是齐白石的姓名,意即古来文字中皆无“烤”字,这是他凭空的杜撰。

烧烤大家族
  其实,烧烤对人类烹饪的贡献是世界性的。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因为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的不同,烧烤文化也丰富多彩。
  说起国外的烧烤,我们最先冒进脑子里的词是“BBQ”。这是一种常见的户外野餐方式,来源于英文单词“barbecue”。事实上,国外烧烤也被分成两类:一类是有盖、利用烟熏来弄熟食物,被称为“barbecue”;另一类则是无盖,用火来烧熟食物的方式,被称为“grill”。我们常说的烤串,其实更接近“grill”的范畴;而“barbecue”更类似于我们理解的烤鸭。
  在美国,BBQ几乎成了一种生活文化。许多家庭都备有自己的便携烧烤架,每当遇到假期、家人团聚时,便驱车前往附近的公园、海滩,也可以一切从简,直接在自家小院、露台上支起烧烤架,来一场轻松惬意的烧烤趴。
  不过,还有一种烧烤只在美国才能见到,那就是德州烧烤。
  德州烧烤,是加勒比地区慢火烧烤和德国熏肉烧烤相结合的产物。最初是卖不完肉的肉铺老板用来防止剩肉变质。最古老的德州烧烤充满一种原始豪迈之气:他们不需要什么烤炉,在地上挖一个大坑,烧一丛明火,便可以将食物直接放上去烤熟。炙烤时肉香四溢、油烟弥漫,明目张胆地挑逗着人们的味蕾。后来,规范化的德州烧烤,自然不能继续这种随地刨坑的做法,但他们用砖石搭起的烧烤架也极大,尽显豪迈本色。德州烧烤在美国美食界地位极高,1964年,美国总统约翰逊甚至以德州烧烤为国宴,招待当时的墨西哥总统。
  除了北美大陆上的德州烧烤,南美大陆上的巴西烤肉也颇具特色。最早起源于当时巴西人在乡村吃的烤肉,后来传到城中,被同样来巴西开拓殖民地的牛仔所喜爱。只是条件艰苦、炊具不足,他们只能使用随身佩戴的长剑来戳着肉吃。久而久之,这便成了巴西烤肉的一大鲜明特色。与其他烧烤只用长度适宜的细钎不同,巴西烤肉专用一种又粗又长的铁钎子串肉。肉块在上面烤熟后,会由服务员帮忙取下切好。在各种肉类中,巴西烤肉尤其偏好牛肉。
  对于以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东南亚烧烤来说,有一件独有的“神器”——香蕉叶。东南亚烧烤几乎没有什么地方能离开香蕉叶。放在火上烧烤的食物,要用香蕉叶包起,使香料入味;在烤大块的肉类比如烤乳猪时,也会先把内脏掏出,再用香蕉叶填满。就连在做主食竹筒饭时,东南亚人也会用香蕉叶封缄其口,防止汁水溢出。

“大道至简”的烤肉智慧
  烤肉如此历史悠久,又受人喜爱,关于它的故事自然也少不了。
  《孟子·尽心下》中曾记载了著名烤肉爱好者孟子的一则小故事。孟子学生曾子的父亲爱吃羊枣(一种果实),因此曾子便不再吃羊枣。孟子的另一个学生便问孟子:“烤串(脍炙)和羊枣,哪个更好吃?”
  烤肉爱好者孟子毫不犹豫:“当然是烤串!”
  于是公孙丑便问道:“既然是烤肉更好吃,大家也都爱吃烤肉,为什么曾子只是不吃羊枣,却依然吃烤肉呢?”
  孟子便道:“烤肉串,是所有人都爱吃的;而羊枣,是独独曾子父亲爱吃的。为了表示孝顺,当然是要专门回避只有老爹爱吃的羊枣啦!”
  这故事固然在教大家孝顺父母的道理,其实也在侧面反映出烧烤自古以来就有着超高的国民度,以至于连孟子也默认“没有人不爱烤肉”。
  《世说新语》 中记有一个故事:西晋名臣顾荣在一次赴宴时,看到负责端烤肉的人一直看着烤肉,像是很想吃的样子。顾荣便将自己的那一份烤肉赏给了他。一同在座的人都对此很不解,顾荣却笑着解释道:“怎么能让人天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的味道呢?”
  后来西晋政局动乱,北方民族杀入京城,顾荣跟随逃难渡江的人群流落江左,一路上颠沛流离,自然不复当日高谈宴饮的风光。可每次遇到危急的时刻,总会有一个人出手相助。顾荣一直不明白这个人为什么帮助自己,直到一次寻见机会问起,那人方道:“我就是那日受您赏赐烤肉的人。”
  一份烤肉的恩情,也会得到涌泉般回报。
  (据国家人文历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