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7版 亲周刊·家校
·游戏“青少年模式”如何做到真防
·家校共育症结待解 单向输出的教师和被动接受的家长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7 亲周刊·家校 2021年01月07日 星期四

家校共育症结待解 单向输出的教师和被动接受的家长
    

  在育子问题上,家长的问题和需求是个体和家庭立场的,客观上其“成才观”远强烈于“成人观”,缺乏社会、国家乃至人类意识,很少涉及立德树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家国儿女等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远视野。此种情形下,如果教师向家长输出的仍是“成才观”,既让一些功利化育子的家长顺水推舟,也让一些被动接受的家长只能忽视或挤压“成人观”的践行。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的输出内容,对家长的育子观念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促进家校共育、优化育人环境、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政策。家校共育不仅仅是对家庭教育参与能力的培育,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功能和内容的挑战,更是对与孩子有关的一切社会场所和机构的教育责任感的唤醒。
  根据调查综合分析疫情前后家长和教师参与家校共育的不同模式,可以发现我国中小学家校共育的基本特点仍是以学校为主导、以教师对家长的单向“交流”为主,虽然在疫情期间我国中小学总体家校共育水平有所提升,但疫情前后教师负责“灌输”与“传达”、家长负责“接收”与“落实”的模式并无根本性改变。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中小学家校共育以单向交流为主,双向互动较少。家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更多处于被动状态,主动参与性差。教师在家校共育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意识、工具和行动方式上仍有局限,难以全方位鼓励、支持家长参与到学生教育中。
  二是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和行为均存在很大差异。家长认为,高水平的家校共育主要体现在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和与教师进行顺畅沟通联系两个方面;但教师则认为,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维度是向家长说明如何帮助学生在家学习和将家长意见吸纳进教学决策中。
  三是部分教师在家校共育实践中以向家长“语言说教”为主。不少教师认为只要与家长“说”得够多,就算完成了家校共育的工作;由于长期以来单项说教“输出”的家校交流模式,甚至95.2%的家长认为,只要从教师处“听”得够多,就是与学校合作顺畅,而真正需要家长与学校互相配合、共同亲身完成的工作,如组织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等,则没有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需要强调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作共育的首要原则是目的整合性,即两者的教育目的都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深层面的目的上的一致性是家校共育在方式和手段等方面保持契合性的前提,可以避免将家校共育的目的停留在浅层面的升学、考试等具体目标。其次,通过科学宣传使家校职责更为科学明确。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独立性,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互相之间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因此家校之间是以地位上的平等和相互承认为基础的“共育”与“合作”,单向的取代或者僭越都会抹杀另一方的主体性。有效的家校共育需要学校和家长双方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理性交往、真诚对话和志愿合作。(易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