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中国医生,付能高势必要在这里发挥中国力量,让世界看到中国的进步与成长。
姓名:付能高身份:中国(四川)援几内亚比绍第17批医疗队队长、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印象深刻的事:为当地患者做截肢手术时,因为没有电动止血带,并且准备的血液不足,因此每次做手术都跟“打仗”似的。
“这里条件艰苦,就像是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一样。窗外看不到什么绿色植被,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这是付能高落地几内亚比绍后的第一印象。2018年12月12日,付能高作为中国(四川)援几内亚比绍第17批医疗队队长,与同行的16名同事一起来到了这片贫瘠的土地,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援非医疗救助工作。
创造条件 开展工作
“还记得在几内亚比绍政府为中国医疗队颁发荣誉证书的仪式上,中国驻几内亚比绍大使郭策说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仔细想来确实是这样的。”作为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付能高对自己的手术技术是非常有信心的,可在这里,他却用“做一台截肢手术像打仗一样”来形容自己。
付能高告诉记者,由于非洲人体格健硕,四肢肌肉发达,做截肢手术时出血较多。但当地医疗条件匮乏,没有电动止血带,在手术过程仅配备200毫升血液。“他们止血用的竟然是我们国内护士抽血输液时用的压脉带,每次做截肢手术都非常紧张,只能加快进程,像打仗一样,生怕病人因出血过多而危及生命。”这些都只是当地的常规操作,甚至还有因为颈椎骨折没有颈托和骨牵引器材,只能用硬纸板掺杂一些棉花、泡沫来自制颈托进行固定。在骨科手术中,也经常因为没有骨科器械而造成困难,甚至需要到外院去租借手摇钻来开展手术。
而最让付能高印象深刻的,是当地居民慢性骨髓炎的问题。“这边慢性骨髓炎比较多。因为没有钱,大多数病人受伤后不会去医院就诊,而自己用一些土方法来治疗,从而导致伤口感染。当地医护无菌观念差,手术操作很不规范,这也导致术后较多病人伤口感染。”付能高无奈地说,当地医生处理慢性骨髓炎就是输液换药,家属拿处方到外面药店买药来医院输液换药,但这根本就没有用。“很多病人治疗几个月都不见好转,甚至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截肢。”
于是,付能高开始指导医院骨科主任和医生开展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术,边做边讲,让他们深刻体会学习到这门技术。“效果非常好,目前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都没有复发,而且当地医生也都已经掌握了这项手术技能。我希望能教会当地医生更多的手术和技巧,让当地病人享受更好的医疗技术,少受痛苦,为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尽一份力。”付能高说。
出行义诊 爱传千里
来到几内亚比绍后,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每到周末,作为队长的付能高总是会带着医疗队一起前往边远地区军营、学校、农村地区进行义诊活动。
“每次大概需要驱车1~2个小时,因为当地的群众大多贫穷,没有钱来医院就诊看病,加上交通极不发达,出行不方便,所以我们就通过义诊的形式送医送药,为他们送去来自中国的关爱。”付能高对记者说。
据了解,医疗队每次义诊大约持续4~5个小时,整场活动下来基本可以诊疗到三四百名患者。付能高描述说:“当地居民非常信任中国医生,每次得知中国医生要来义诊时,都会提前出来迎接我们。到达后就看到他们欢呼雀跃的样子,基本每位医生的面前都会排起长龙,我们也特别高兴能用这样的形式帮到他们,为他们解决病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几内亚比绍遭到了不小的挑战。在疫情还未蔓延时,付能高就开始组织医疗队对当地医护人员进行防疫知识培训。在疫情期间,由于不能组织大规模的培训活动,付能高就利用查房等“零散”时间,在科室内开展小规模的防控培训,发放防疫资料,并且录制视频来教导当地医护人员如何洗手消毒、穿戴防护用品以及工作环境的消毒等,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而身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四川人,付能高也有一个“四川胃”,爱吃辣成为了他饮食的一大爱好。但因为几内亚比绍的自然环境原因,大部分蔬菜都依赖进口,加之疫情的影响,当地仅能购买白菜、土豆、番茄、茄子等为数不多的蔬菜。在几内亚比绍封国期间,医疗队的物资采购成了难题。“幸好有中国驻几内亚比绍农机组和其他中资机构会赠送富裕蔬菜和部分物资,医疗队自己也会种植部分蔬菜解决问题。”对此,付能高笑笑说,特别想吃火锅,“回国后我一定要天天吃,吃到不想吃为止,还有香肠腊肉,以及一切家乡味的食品,实在是太怀念了。”不过,即使这里条件再艰辛,我也一定会坚持下来的,作为一名中国医生,我势必要在这里发挥我们中国的力量,让世界看到我们中国的进步与成长!”付能高说。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陈秋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