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摸排全县艾滋病感染者的情况,郭楠每天都奔走在群山之间。
在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之前,郭楠还不是共产党员,而现在他已经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并全力向党组织靠拢:“参加了脱贫攻坚,我亲眼看到了贫困地区的变化,更由衷佩服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愿意成为其中光荣的一员。”
那一刻 他下定决心
刚到布拖县时,为了摸排全县艾滋病感染者的情况,郭楠每天都奔走在群山之间,在第一次走访摸排的时候,郭楠在该县乐安乡看到一户人家,孩子的父母早已因为艾滋病去世,只有一个阿公在照料,一家人的生计靠着政府和左邻右舍的帮扶维持着。“小孩也因为感染了 HIV 而经常生病,我和村医一起去看小朋友是不是在好好地服药。”一间破烂的土坯房里几个衣衫褴褛的小孩蜷缩在火塘边烤土豆的场景让他震撼不已。这次经历让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找到当地艾防工作的“命门”,并尽全力去改变它。
撰写的艾防“教材”
在多次走访工作中,郭楠发现了端倪,“我发现那里在艾防方面比较有经验的医生很少,多数都是村医和乡医在兼顾这件事情。”于是郭楠有了目标: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艾防队”。
扶贫工作期间,除了承担县医院艾滋病门诊的日常工作外,郭楠还带了几个本地的彝族徒弟,在平时的工作中身体力行,手把手地教,把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工作经验传授给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的几个徒弟已经能在门诊工作中独当一面了。”
2019年,郭楠以《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为蓝本,结合布拖本地的实际情况,并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的团队为依托,为当地编写了《布拖县免费抗病毒治疗手册》并下发到各个乡镇卫生院。
沉得下心就能体悟更多
在凉山布拖县期间,郭楠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一名专家来看待。他说,作为一名扶贫工作人员,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干事,不能用“你要干什么”的方式来做,而要用“我们一起做什么”的角度来考虑事情,这样才能把事办好,得到当地群众的信任。
郭楠来到布拖县后不久就开始着力学习一些简单的彝语,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他现在已能用“布的日”等布拖本地特色的土话来和彝族老阿妈进行简单交流,对于在理解上实在有困难的表达,他也可以通过“连蒙带猜”与本地干部翻译相结合的方式给彝族老乡看病。
正因为这份谦逊和善于观察和总结的特质,郭楠很快得到当地艾防人员的信任,从而能够更顺利地开展“传帮带”工作:“在凉山工作的时候,难免会因为大凉山的广袤而感到寂寞,但我比较乐观,只要沉下心,在这里能够体会领悟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郭楠告诉记者。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