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3版 家周刊·品味
·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片《南征北战》
·《青春》之光照亮两代人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3 家周刊·品味 2021年06月17日 星期四

《青春》之光照亮两代人


电视剧《觉醒年代》剧照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最近,全家人一起追剧《觉醒年代》,沉浸在重温建党岁月的激情中,当看到剧中开篇就说到 《青春》一文,更是让我不禁回忆起过往时光。
  在我小时候,曾看到家中的抽屉里,珍藏着两枚小小的徽章,一枚上面刻着“联大”两个字,这是父亲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徽;另外一枚则仿佛中国古代瓦当的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非常简洁。妈妈说,这是爸爸的北京大学校徽。
  爸爸本是四川农村贫寒家庭的孩子,上个世纪40年代,他跋山涉水,辗转千里,从四川老家到云南昆明报考了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所组建的战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来到北京大学。
  我小时候,最常听到的是爸爸讲述北京大学红楼中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故事;家里的墙壁上,一直挂着这样的一幅字: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每到周末,爸爸一边带着我做家务,一边教我朗诵,而朗诵最多的就是爸爸最为心仪的,由李大钊先生创作的旷世绝响《青春》。虽然时光过去了几十年,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青春》中的起始句仍常常萦绕于心底,触景生情时就会脱口而出:“春日载阳,东风解冻。远从瀛岛,反顾祖邦。”当时我不懂其中涵义,个别字还不认识,爸爸便逐字教我认,领着我读。依稀记得,读着读着,他的眼里会沁出泪来,音色也会逐渐低沉。
  爸爸把传播马克思主义作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精神追求。上世纪80年代,爸爸赴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进行访问。一路上,他精打细算、省吃俭用,用心购置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书籍,全部捐赠给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回国后,爸爸带领团队在极短的时间内主编并翻译了百万字的《马克思恩格斯论哲学史》《马克思论人》《方法论》等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著作,受到了中宣部的表扬与表彰。
  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永远是精神饱满、激情洋溢的,不管工作多么忙碌,生活怎样艰难,他永远都是乐观的,永远给予周围的人永不枯竭的力量。不管他是盛年时,或是晚年重病缠身时,他总是那么阳光,那么乐观,那么有力,总会令我想到,他带着我诵读《青春》的情景:“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这种不竭的力量也传递给了我。我从事记者工作,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曾经三赴灾区采访,写作了大量报告文学和新闻报道,获得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我想这也是来自于《青春》的力量:“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陈若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