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烈火中永生》剧照
核 心 阅 读
我非常理解 《红岩》作者,他们当初并不是作家,然而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让更多人从那些为理想信念无惧生死的革命烈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他们义不容辞地拿起了笔,将英烈们用鲜血铸就的红岩精神展现了出来。
长篇小说《红岩》自1961年正式出版,到今天已60年了。对于它,我总是心怀一份特殊的感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见证了这部小说从酝酿、修改到定稿、出版的过程。
《红岩》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在敌人监狱里革命志士坚强不屈、英勇斗争的感人事迹,可惜,他们中的许多人倒在了黎明前夜,没有机会亲历我们祖国的日新月异、繁荣昌盛,也没有机会目睹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而我,作为一个步入107岁、有着83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替他们见证了这梦圆时刻。在这样的时刻,重新谈起《红岩》,谈起那些出生入死的革命往事,让人感慨不已。
一本用时近10年、底稿近300万字的“血写的书”
我和《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是同乡,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是同窗好友,两家往来甚密。上世纪40年代初,根据党组织的要求,我考上了西南联大,在那里,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地下党工作。不久,罗家人把罗广斌送到昆明交给我,希望他将来也报考西南联大。在昆明期间,罗广斌顺利考入联大附中高中,学业大有长进,还积极参加进步活动,成为我们党当时的秘密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的一员。后来,他回到重庆,和领导学运的刘国志联系上,并由江竹筠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江竹筠,正是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
1948年,由于叛徒出卖,中共川东地下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罗广斌被捕,关进重庆歌乐山白公馆监狱。在狱中,他参与并见证了战友们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大规模屠杀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等监狱的革命志士,纵火焚烧渣滓洞。几百革命志士,只有极少数人逃了出来。
罗广斌出狱后不久,他和狱中幸存的其他同志在重庆、成都两地向青年作报告,产生了很大影响。不少人,包括我在内,鼓励和催促他们将这些具体事迹写成读物,让更多人看到,让英雄事迹长留于天地。于是,罗广斌约好与他同时逃出来的刘德彬以及先他们出狱的杨益言,共同努力,撰写了回忆录《在烈火中永生》。
回忆录出版后,取得了很大反响。在多方面的关心下,又有了将其改写成长篇小说的计划,如今我们熟知的《红岩》由此诞生。《红岩》从酝酿到成书历时近10年之久,成书40万字,底稿近300万字,经历3次彻底“返工”,大改过五六次,小修小改不计其数。在此期间,作者们还给几百万青年学生和干部作过百余次报告。他们告诉我,每一次报告,都是创作过程,都要结合反馈再做修改完善。
相信胜利、准备牺牲,为了那声来之不易的“同志们”
《红岩》反映了当时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斗争精神。这部小说的最终定名,正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长江以南地区地下党工作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就秘密设立在重庆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
我曾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工作过。几十年过去了,那些风风雨雨的日子还常常涌入我的记忆。那时,每天在白色恐怖中为革命事业奔走,在生死线上与敌人周旋搏杀。早上出门前,就已做好回不来的打算。“相信胜利,准备牺牲”,是我在党旗前宣誓时立下的坚定信念。靠着这一信念,我才能在这条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的战线上,坚持斗争到胜利的那一天。
难忘1949年12月29日,成都举办庆祝解放大会,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万人空巷。我坐在入城的车上,看到了我认识的地下党同志们,大家个个眼含热泪。入城第二天,我们第一次公开召开全体地下党员大会,得到通知的党员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过去,由于地下党的工作纪律,很多同志互不认识,有的也许曾经认识,但并不知道是自己的同志,更有的甚至可能被其他同志怀疑过。不少人先是面带惊诧地互相望着,然后热烈地拥抱握手。
当我宣布开会,响亮地说出“同志们”三个字时,全场突然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样的表现只有长期在白色恐怖中生活的人才能理解。天亮了!我们这些地下党员终于能光明正大地聚在一起!天亮了!我们终于可以毫不避讳地大喊“同志”,可以堂堂正正地光荣宣布自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我非常理解《红岩》作者,他们当初并不是作家,然而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让更多人从那些为理想信念无惧生死的革命烈士身上汲取精神力量,他们义不容辞地拿起了笔,将英烈们用鲜血铸就的红岩精神展现了出来。
我以为,作为一个作家,拿起自己的笔,让更多的人知道,在民族危亡之际,有一群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共产党人,背负着民族的苦难和人民的希望,赴汤蹈火、万死不辞,积数十载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才换来今天的新中国——这不仅在《红岩》诞生之时至关重要,在今天以及以后,都同样重要。
(作者:马识途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书法家)
江姐 我一生的榜样
江姐的艺术形象,大家都很熟悉,蓝布旗袍、红色毛衣、洁白围巾。她也是我一生的榜样。小说《红岩》 和歌剧 《江姐》 是我心中的经典,我最爱唱的是《红梅赞》。
读中学时,学校排练歌剧 《江姐》,选了我做主演,我别提多高兴了。江姐的形象,又美又忠诚纯粹,我很佩服。她的唱段和台词,我倒背如流。阎肃老师的词写得多好啊!一 开始孙明霞送江姐上船时,江姐唱的是:“看长江、看长江,战歌掀起千层浪,望山城、望山城,红灯闪闪雾茫茫,一颗心似江水奔腾激荡,乘江风破浓雾飞向远方。”孙明霞唱:“祝你像江上的白帆乘风破浪,祝你像山间青松傲雪凌霜!”
演江姐、学江姐,她的坚强,她的忠诚,她的坚定信仰,她的无畏,成了我一生的楷模。
18岁那年,我追随姐姐来云南支边,在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市)林业系统工作,一头扎进了大山里。我被分配到青年队,参加林场建设,做炊事员。后来,我阴差阳错地成了林业局子弟学校的老师。我当时没读过师范,也没进过大学,中学出来教中学,心里真有点发怵。但登上讲台,我激动又兴奋,竟然热泪盈眶,有一种崇高、神圣的感觉:我在教孩子们知识,甚至将影响他们的命运!
我性格要强,刚参加工作时的条件艰苦,初为人师的种种不适应,并没有压倒我,也没觉得多苦多累。我在工段和年轻的工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一步步调到林业局机关;又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再去丽江教育学院读书。青少年时期的经历一直激励着我,革命精神始终滋养着我。与“江姐”们比,我差得远呢!
再后来,我从大理调到丽江华坪工作,健康出了问题,又遭遇家庭变故。在同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走出了人生低谷。2001年起,我兼任华坪“儿童之家”福利院院长。工作中,我体会到教育对山区女性的重要性,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创办了免费的女子高中,为此吃了些苦。在持续家访中,我更加坚定了办好女子高中的信念。
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些?这其中有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恩和感情,更多的,则是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因为受革命先烈的影响,我将党的声誉看得很重。我到山里家访,帮助了不少人。我内心觉得,学习江姐,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
(作者:张桂梅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