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近日,省内部分地区发布通知,未接种新冠疫苗(禁忌症者除外)者不许进入超市、医院、车站等重点公共场所。此举引来公众的热议。有网友质疑,尽管新冠疫苗是“应接尽接”,但这样的限制是否有“变相强制”之嫌?
早在今年4月11日,针对一些地方在疫苗接种上出现的“一 刀切”现象,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中要坚持应接尽接和自愿的原则相结合,要在充分告知的基础上引导并鼓励群众积极接种,主动接种。而部分地区推出的针对未接种疫苗人员的公共场所限制措施,变相强制要求未接种人员尽快接种疫苗,是否和“自愿的原则”相悖?
记者在浏览了部分地区出台的相关通知后发现,多数通知正文简单直白,直接写上在某月某日后未接种人群不得进入若干重点公共场所,对于其背后可能产生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比如届时因为某些原因仍未接种新冠疫苗的市民能否安排新一轮补种以及如何证明自己是因为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等等,尤其对于突发疾病者,他们入院前后会不会因为未接种带来的各种程序问题耽误治疗……类似这些顾虑,均未在通知中有所提及。
个别通知仅用只言片语提醒未接种疫苗的市民尽快接种,语气生硬,不留余地,未接种疫苗的群众看后自然感觉不是滋味。有网友表示这样的通知没有人情味,仅通知本身过于冷冰的口吻就容易让人反感。这样的变相强制不仅有“一刀切”之嫌,其信息发布的调性也显得生硬,难以得到公众认同。
目前多地的新冠疫苗接种工作推进迅速而有序,某某市县顺利完成新冠疫苗接种阶段性任务的通报也接连不断。相关部门想更快更好完成新冠疫苗接种任务的出发点可以理解,但如果要靠限制未接种人群出入重点公共场所来推动接种,就违背了新冠疫苗接种的自愿原则,也不符合以鼓励和引导为主的工作方式。
所以,与其给未接种人员“设卡”,不如继续深入了解他们尚未接种疫苗的真正原因,了解下群众对这一民生举措还有什么顾虑,以及为什么还在观望或等待,改进宣传和引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