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版 医周刊·医者
·分到不被“看好”的科室 一样照亮生命
·影响微生物检验质量的因素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2 医周刊·医者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分到不被“看好”的科室 一样照亮生命


用心做好每一位患者的康复治疗

    

记成医附院康复医学科王琼芬

  2006年,是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成医附院)移交地方的第三年,医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全院教职工干事创业热情满满。这一年,刚从成都中医药大学毕业的王琼芬也带着她对未来的憧憬进入了医院,成为了康复医学科的一名中医医生。

被分到不被“看好”的科室
  据了解,那时的康复医学理念很少被医生及患者所接受,而康复医学科也是一个不被“看好”的科室,这也就注定了王琼芬所从事的康复医学之路充满坎坷与艰辛。
  进入科室后,熟练掌握针灸、推拿技术的王琼芬本以为自己会从事中医工作,但由于康复医学科正在积极申报康复医学专业,急需康复医学专业医生及教师。于是在医院及科室的安排下,王琼芬和另外三名医生开始通过院外培训等方式,系统学习康复医学知识,并逐步成为了一名康复医生。
  但由于许多医护人员对康复医学的不了解及患者对于康复医学这一新理念的排斥,王琼芬及同事的康复医学门诊很少有患者问诊。“当时一天接诊的患者量大约在10个,一年接诊的住院患者大约200余人。”王琼芬谈论起这段“创业史”仍旧感慨不已。
  但王琼芬和同事们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康复专业知识,用心做好每一位患者的康复治疗。
  一天,一名60余岁脑梗死术后导致半身瘫痪的患者听说医院有个康复医学科后,在家属的带领下抱着试试的心态找到了王琼芬。王琼芬通过“物理+针灸”的治疗方式,为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治疗后,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这一消息在医院及患者中不胫而走,患者良好的康复效果也为科室的发展迎来了转机。据了解,当前仅王琼芬一人每年接诊的康复患者就有四千余人次,比2010年整年科室的接诊量还要多。

康复医学一样挽救生命
  科室的转机,也让王琼芬和同事们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多年来,王琼芬始终坚持每天到病房去走上一圈,了解患者病情等,这样平凡而充实的日子,一晃就是十余年。
  今年1月24日,一场变故突如其来。王琼芬送儿子去课外辅导班后,准备去科室病房看看自己管理的患者。开车期间,下半身突如其来的麻木感让王琼芬深感不适,但她以为是自己的老毛病(腰椎间盘突出)犯了,所以还是坚持到病房去转了一圈。
  但持续性的麻木及行走困难让王琼芬的同事们很是担忧,并赶紧将其送往了相关科室进行系统检查。最后,王琼芬被确诊患上了急性脊髓炎(圆锥马尾综合征)、神经源直肠、神经源膀胱以及不完全肠梗阻。
  住院期间,王琼芬一度出现大小便障碍、下半身麻木疼痛、行走呈跛行等症状,这一刻,作为一名普通患者的王琼芬深刻体会到了患者生病时的那种惊慌与无助。但作为康复医生的她明白:如果自己的精神垮了,自己的身体就真的垮了。所以从住院的第二天开始,王琼芬就在同事的帮助下进行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改变命运,晚期康复改善残疾。我每天坚持去科室进行治疗。7天后,我的大小便开始恢复;21天后,我的行走问题基本解决,大便功能也在逐渐恢复中。”回忆起这段经历,王琼芬几度红了眼圈。

给偏瘫女孩当心理导师
  “医生很多时候更关注的是患者的病情,而往往忽视了患者感受。这样的现象让患者在就医期间只能感受到医院和医生的冷漠,医生也就只能感受到患者的苛刻。但当自己也做了一回‘患者’后,我发现医护人员的一句简单的寒暄,都能给患者带来无限的动力。”王琼芬表示。
  王琼芬在短短的21天里经历并接受了一次生命与心灵的洗礼,也让她对医者使命及康复医学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带着这样的“感触”,王琼芬在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期间,开始时刻关注患者心理,帮助患者筑牢心理防线。
  6月,一位年仅21岁的女孩因为动脉瘤手术后发生了偏瘫,来到科室进行康复治疗。刚开始,女孩精神状态特别差,治疗效果也不理想。王琼芬在了解到女孩的情况后,利用空余时间给女孩当起了“心理导师”。
  她通过分享自己抗击病魔的心酸历程,鼓励女孩积极面对当前的困境,帮助女孩重树生活的信心,渐渐地和女孩成为了“知心朋友”。在王琼芬的帮助下,女孩的精神状态渐渐好转,开始积极配合医生的各类康复治疗,脸上的笑容也逐渐多了起来。
  疾病让王琼芬说话的声音至今还有些微微颤抖,走路也不如往常矫健。但无论上门诊还是在病房里,她都坚持以患者为重、以生命为重,用自己的“温暖”,点亮生命的黯淡,给生命以希望。 (彭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