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臣和妻子丁德芬在法国故地重游
▲张骥良戎马一生,直到去世,仍不忘自己作为一个革命军人的职责。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说,中国共产党人不能被任何强敌和困难所征服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具有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在有着50余年党龄的张铁臣心中,他的父亲母亲正是这样的共产党人,他们都是战争年代的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他的父亲就是儿女眼中的英雄、骄傲和榜样。张铁臣说,“我家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这里是我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我人生的第一任老师,是他们和像他们一样的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照亮了我们人生的征程。”
百 姓 就 是 我 们 的“再生父母”
张铁臣的父亲张骥良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沧州一个普通农家。1937年,他投笔从戎、参军入党,从此开启了传奇般的戎马人生。张骥良一生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斗的脚印踏遍大江南北、走遍黄河两岸、跨过鸭绿江、打过三八线,有记录的重要战役就达33个,参加指挥过的战斗过百场,曾获中央军委嘉奖和金日成亲授的二级英模勋章。他多次中弹受伤,有些弹片直到去世也没能取出,因此落下终身残疾。张铁臣的母亲孟淑珍是一位女军官,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投身白洋淀游击队的战斗。
张铁臣出生在抗战和内战的双重硝烟中,那时父母整天行军打仗,妈妈又没有奶水,不得不把这个长子寄养在白洋淀一个老乡家里。张铁臣说,他那时体弱多病,可能是自己把病传染给了老乡的孩子,结果老乡家的孩子病死了,他却活了下来。“为此,我们两家认了干亲,父母一直帮助和照顾他们(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和困难时期),并一再告诉我们,百姓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1949年,张铁臣被接回部队父母身边随军,在大西北见证了兰州解放和新中国成立。1950年,部队回师东进参加抗美援朝,父母只能把他留在太原育英小学寄宿。张铁臣回忆说,“我目睹了这些勇士义无反顾、忘我远征的悲壮场面,也目睹了那些因此流落他乡的孩子们的可怜境况,不时听说哪个小伙伴父母牺牲成了孤儿,让人心惊肉跳。革命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取义的伟大胸怀让我永世不忘!”
艰苦奋斗、克己奉公是家风
1956年,张骥良从野战军调北京军区任职,张铁臣转学到北京,与父母团聚。张铁臣没能像其他小伙伴一样转入部队干部子弟学校就
读,而是被父母送进了一所普通小学读书,他的父亲母亲希望他们的孩子也能在反对特殊化上以身作则,并反复叮嘱在学校要虚心学习、艰苦朴素和团结互助。
张家经常有当年和张骥良一起在战场拼杀过的战友,还有老乡们来串门。张铁臣说,父亲的这些战友从战场上九死一生走下来,大多都负伤在身。父亲对待这些战友和老乡总是一腔热忱,甚至把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资助他们。父亲自己从不因私事使用公车,严格执行供给制中的份额标准,从不向组织提要求,直到去世仍念念不忘自己作为一个革命军人的职责。
回忆起自己的母亲孟淑珍,张铁臣总想起电影《党 的 女 儿》 中 的 一幕:山上的游击队缺盐,作为地下交通员的母亲把所有能找到的咸菜都准备送到山上,而她的孩子也想要吃那么一点点啊,于是母亲狠心地打了自己的孩子。张铁臣说自己的母亲就像影片中的母亲一样,“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为了信仰可以牺牲自己和孩子”。1955年,孟淑珍响应中央军委号召,转业到街道主任的岗位上工作。虽然脱下军装,但她一直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热心街道上各种繁杂的工作,努力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生活中,她艰苦奋斗,还教会了儿子做饭、缝纫。
张铁臣说,父母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作风正派,助人为乐、勤奋好学,已经深深地影响着整个家庭,成为良好的家风。
为我国信息通信现代化而奋斗
在父亲母亲的爱心和期望中,张铁臣高中时期就光荣加入了党组织。1965年,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计划的“特急件”,被派往法国巴黎开始了丰富多彩的留学生活。他的妻子于德芬也是他的留法同学。为了发扬周恩来和邓小平等留法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同学们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除了轮流买菜帮厨、自制豆腐和黄酱外,还成立了勤工俭学组。张铁臣在缝纫组,于德芬在修理组。张铁臣介绍说,当时一个公费留学生要几十个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来供养,国家培养留学生实属不易,同学们都尽量勤俭节约,并主动捐献上交节省下来的全部“个人生活费”。
由于国际形势变化,1967年,张铁臣和于德芬与当时从各国撤回的几百名留学生一起回到中国,并在中南海受到周总理的接见。他们记得,周总理和蔼可亲、记忆力非凡,当周总理问起法国生活和物价情况(用法语问“牛角包”和“法棍”的价格等),中南海紫光阁里洋溢着一片笑声。
1970年底,张铁臣和于德芬被分配到北京电报大楼当了电信工人,从此与信息通信结缘。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多边国际合作工作很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作为电信总局的外事储备干部,他们开辟并参与了第一个中法合作研发项目,一起参与了中法高层“可视数据”(互联网前身)合作计划,项目成果获得邮电部科技进步大奖。
之后,张铁臣和于德芬开始担任国际电信联盟、万国邮政联盟和世界劳工组织等联合国专门机构会议的同声传译。作为联合国系统的“临时国际职员”,他们多年轮流在日内瓦工作。随着越来越深入地参加会议辩论、越来越感到维护国家权益的重要(例如国际电信公约、各类通信规则、通信标准、号码资源、频率分配和卫星轨道位置等),张铁臣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初高教部组织留学“特急件”计划的初衷。
1987年,张铁臣圆满完成了国际电信联盟任务,回国任邮电部科技局国际合作处处长,负责国际电信科技合作与交流的管理工作,直至退休。多年来,他们夫妻二人亲身参与、亲密合作并亲眼见证了中国信息通信产业从1G空白、2G起步、3G落后、4G看齐到5G领先的发展,真正做到了无愧于他们这一代人的担当。
千禧年前后,张铁臣的父母相继离世。俗话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由于特殊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他们很少在父母身边尽孝。现在父母不在了,但是他们的大家庭还在!夫妻二人担负起更多责任,爱护弟妹和他们的子女,每天通过家庭微信群保持沟通。每年父母的忌日,一家人都前往扫墓祈祷,再向远在天上的父母讲一讲家中的情况。(蔡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