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3、4、5、12、15岁青少年儿童的平均龋齿数分别为2颗(2.3)、3颗(3.4)、4颗(4.2)、1颗(0.86)、1颗(1.2)。
儿童患龋率非常高,医生在检查时发现患儿的牙齿表面有黄白色的斑块,甚至有的有釉质缺损,告诉家长说:“您的孩子的牙在发育时可能缺钙,因而造成釉质钙化不良。牙质不好才更易患龋。”家长常回答说:“那我现在就开始给孩子补钙。”
发现牙齿先天不足,再补钙可以“抢救”一下吗?许多家长以为孩子的牙齿发育有缺陷,给孩子吃钙片和维生素D就能使牙长好,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牙齿各部位都是高度矿化的物质,需要的营养物质很多,如钙、磷、氟、维生素B1和维生素D等,其中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如果在胎儿期牙齿钙化阶段孕妈妈获得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对牙齿的钙化是有利的。
但是,牙齿萌出后虽然还可能会进一步矿化,但这时补钙对牙齿钙化的帮助却是微乎其微。
牙口好不好 还真和遗传有点关系,的确,牙齿形态、结构及排列是有遗传倾向的。子女的特点表征遗传于父母的基因,牙齿的发育也同样受基因调控。宝宝牙齿的形态、结构和排列源于父母基因遗传。
此外,牙齿发育的好坏还会受母体环境影响。牙的发育是一个连续过程,这一过程从胎儿在母体中时就开始,持续到出生之后。在牙齿的发育阶段,母体不良的机体状态(如发热和吸烟等不良习惯),可导致胎儿牙齿发育出现不可逆的改变,包括牙齿钙化不全、牙釉质发育不全、错颌畸形、唇裂或腭裂等。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不良习惯也会导致龋病危险因素传递,因为人人口腔有细菌。出生时,宝宝口腔中细菌种类有限,随着成长中与周围环境的接触,宝宝口腔中细菌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家长龋齿多,口腔中的致龋细菌可以通过与宝宝的亲密接触传递给宝宝,宝宝也容易患龋齿。因此,家长一定要避免喂养陋习。
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葛立宏理事长表示:龋病是儿童常见口腔疾病,可引起疼痛、牙龈肿胀、咀嚼功能降低等诸多问题。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建议采用“圆弧刷牙法”;合理饮食,进食后用清水或茶水漱口;建议为6至8岁儿童进行第一恒磨牙的窝沟封闭,11-13岁进行第二次恒磨牙窝沟封闭;每天使用含氟牙膏,半年进行一次涂氟等,均可有效预防儿童青少年龋齿。此外,建议儿童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以便及时了解口腔健康状况。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