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罗竹 何剑 黄斐 易华琼 周晓艳
现代医学不仅是要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且还要关注人的意识属性和社会属性,医学人文精神就是实现现代医学模式的催化剂。这就要求,医护人员除了要为患者解除躯体上的病痛,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医学人文精神是调动患者治疗积极性、解决病痛的重要组成。
服务理念融入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医学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在诊疗过程中贯穿着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主张和患者进行情感沟通,充分体现“医乃仁术”的基本原则。“生命所系,性命相托”。因此,应积极向医护人员倡导“弘扬白求恩精神,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等理念,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立典型人物和群体,深入宣传优秀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通过引导,重塑“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形象,让医学成为一门温暖的科学,在医护人员心中真正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用心尊重和关爱患者。
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要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在优化医学学科专业结构、推进医学和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和医学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其中,将医德医风相关课程作为医学教育必修课程,培养仁心仁术医学人才的新表述受到普遍关注。因此,应将医学人文科学继续教育纳入医护人员培训计划中,要求医护人员在深造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扩展人文视野。通过人文知识的积累和道德内化的修炼,提高综合性人文素养,并通过临床实践,从对患者细心体察、精心治疗、悉心关怀等方面入手,施展医术的同时增强关心、关注、关爱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同时,继续医学教育可将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未来医疗实践中发挥智慧和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期在临床工作中展现医学的技术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具体来说,可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课程,逐步建立起系统的具有医学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体系。通过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人文品格和素养,外化为人生态度和追求,使医护人员成为既具有专业技术能力,又兼具人文精神的现代医学人才。
服务模式彰显人文关怀医学不仅是一门专业的学科,其中还充满着对生命的尊重,一个完整的医护人员职业形象应该是技术精湛和人文素养的完美组合。因此,医院应促使医护人员学习沟通技巧,使其更加了解患者的需求,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对患者就医心理给予充分理解。医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患者座谈会,组织科普讲座和义诊活动,将关爱和尊重患者的理念和意识付诸于行动,在医学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中形成热爱患者、热爱卫生事业的深厚职业情感。同时,全方位优化服务流程,一点一滴均从患者利益出发,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在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工作,体验到医护人员特有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