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4版 文化
·张仲景医学贡献二三事
·失眠症的病因及日常护理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4 文化 2021年11月11日 星期四

张仲景医学贡献二三事



    

  张仲景,男,汉族,约公元150年出生,约公元219年去世。河南南阳人,东汉末著名医学家,人称“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施治法则的医学专著,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张仲景仔细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一种便秘症。当时碰到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是这个病人身体很虚弱,如果服用泻药,他会经受不住。但不用泻药,大便不通,热邪无法排除。怎么办呢?张仲景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做一种新的尝试:他取来一些蜂蜜并将它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制成“药锭”,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药锭”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这就是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的肛门栓剂通便法。

坐堂医生的由来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所以对他谋得一官半职很是看重。张仲景不愿违背父命,落一个不孝之子的名声,因此在188年汉灵帝时,取得孝廉学历,进入官场。公元196 年,被朝廷派到湖南长沙做太守。但他仍用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在封建时代,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他们治疗。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人工呼吸首创者
  还有一次,张仲景外出,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那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就上吊自杀。张仲景得知距上吊的时间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不到一个小时,那人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呼吸。

撰《伤寒杂病论》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自公元196年汉献帝开始,战乱频繁,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里,就有2/3死于瘟疫,其中又有7/ 10是死于伤寒病。张仲景痛定思痛,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公元205年,他到岭南隐居,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到公元210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16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张仲景写成该书后仍潜心研究医学,直到公元219年与世长辞,终年69岁。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天下后的公元285年,张仲景的遗体才被后人运回故乡安葬,人们还在河南南阳修建了医圣祠和仲景墓。(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