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我不小心碰到了医院化验室的把手,会不会被感染HIV啊?”“骑共享单车被坐垫上的尖锐物刮到了,会被感染HIV吗?”12月1日,记者在贴吧“恐艾吧”里看到了这些忧心忡忡的网友发的帖子。在这个有超过10万粉丝的网络社群里,大多数帖子都在分享自己对艾滋病的恐惧:有的是因为有过高危行为而咨询该不该吃阻断药以及什么时候做抗体检测等;也有少数帖子和前文的网友一样对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非常担心,这背后透露的是部分网友对艾滋病的过度恐惧。
12月1日下午,由省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和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生命至上 终结艾滋 健康平等”第34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活动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举行。直播活动结束后,针对一些网友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本次活动主讲专家、成都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科主管医师代珍。
“‘恐艾’情绪的产生主要还是对艾滋病的了解不充分和不到位,加上一些对这个病的恐惧意识难以控制导致的。”代珍介绍说,艾滋病毒一旦离开人体,在外界的生存能力会变得极弱,几分钟至几十分钟内就会失去传染性,上述的情况基本是不可能被感染HIV的。“如果出现了难以控制且影响到了生活的‘恐艾’情绪,应该寻求正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同时大家也应该科学认识艾滋病毒,它的传播途径限于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没有被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代珍也提醒广大市民,在进行了高危行为后要及时寻求阻断治疗和艾滋病毒检测,做到对该病的早发现,“我们也建议每人一生中至少接受一次艾滋病毒检测,了解自身是否感染HIV,对艾滋病做到尽早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提升艾滋病感染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