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第五人民医院中医科 韩辉茹
肺结节作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被人们重视的疾病,西医并无特殊的治疗方法,其治疗手段更多的是被动干预,针对体积较小的结节常常采用定期复查、随访的方式,对于体积较大、恶性程度较高的结节则采取手术的方式解决。其治疗存在一定的“空窗期”,笔者在临床跟师中遇到的大多患者处于此阶段,其希望寻求中医的帮助。中医“治未病”理论强调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就是中医在治疗肺结节方面的独特优势。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阐述“治未病”思想在肺结节治疗中的经验。
健脾益肺 重在未病先防
《黄帝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健壮之人,正气充足,气血运行顺畅,则少有积聚成积之症,而对于正气不足之人,则易感外邪,且肺为娇脏,其气易虚;脾为后天之本,易受情志、饮食影响而出现脾虚之证,肺脾气虚,气血运行不畅,生痰化瘀停滞于肺络形成结节。因此对于脾肺两虚之人,无论结节尚未形成或结节尚小影像技术未发现,均应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的思想,运用健脾益肺的方法及早预防,以期将结节扼杀在未成之时。正如朱丹溪所云“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临床诊疗中常选用四君子汤化裁,常用药物有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灵芝等。通过茯苓、灵芝能够起到固护正气,未病先防的作用,因此临床多选用。
活血化痰 功在既病防变
临床遇到的大部分患者往往并无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仅在体检或治疗其它病时发现肺结节,往往无证可辨。此时可结合肺结节的发病机制,运用局部辨证的方法,辨证以气滞血瘀、痰瘀互结为主。正气亏虚导致的痰瘀留滞肺络形成结节,属于“治未病”中“已病”范畴,此阶段治疗应以“既病防变”为主,笔者认为其中包括两方面:一方面重视“防量变”,运用行气活血化痰的中药促进良性结节的吸收,延缓结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应重视“防质变”,由于肺结节有发展为肺癌的风险,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中药预防结节癌变,临床选用温胆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
同时,在治疗肺结节“已病”的阶段除了选用行气活血化痰的中药来预防结节增长、以期减小结节的目的外,还应考虑到“防变”,临床可选加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半枝莲、半边莲等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功效的中药。
扶正固本 旨在愈后防复
“愈后”的阶段笔者认为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肺结节手术后的患者,第二种就是肺结节多年无变化的患者,虽然这两种患者临床可以认为“痊愈”或者不需要治疗,但是中医认为对于这部分患者,肺结节的病因仍然存在,患者固有的痰湿体质、血瘀体质并没有发现变化,因此对于这两种患者绝不能放任不管,而是运用“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扶正固本的方式进行“愈后防复”,预防肺结节的复发。临床常常选用黄芪、党参、人参、白术、甘草等补益肺脾肾的药物来扶正固本。
肺结节具有病程缓慢、易恶变的特点,笔者认为最应重视的阶段应是“未病”阶段,在此阶段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发生才可谓“上工”。但临床中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往往就诊时已到“已病”阶段,因此最重要的治疗阶段为此时,如何采取中医的手段进行延缓和减少肺结节,预防结节癌变显得最为重要,因此通过介绍运用“治未病”的思想治疗肺结节,期待更多中医工作者重视肺结节的早期诊治,为患者提供临床有效、成本低廉的干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