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5版 家周刊·人物
·从高考复读生到骨科博士后 从农家子弟到学科带头人 “韧者”蒲小兵的逆袭人生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5 家周刊·人物 2021年12月23日 星期四

从高考复读生到骨科博士后 从农家子弟到学科带头人 “韧者”蒲小兵的逆袭人生


▲弹吉他是蒲小兵最大的业余爱好


▲蒲小兵(左)正在做手术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陈健
  “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冬日的傍晚有些静谧,忙完一天工作的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骨科主任蒲小兵回到家中,在自己“音乐领地”里,抱着心爱的吉他弹唱起来。浑身透着淡淡艺术家气质的蒲小兵不仅是位博士后,还曾拥有一项居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当年的他竟是个文科生和高考复读生,在他身上到底出现过怎样的奇迹呢?

高考落榜 复读逆袭
  “我从小生活在涪江边,考大学那年我已20岁了,那时的农村孩子读书晚。”今年45岁的蒲小兵对故乡的情感依旧,家中三姐弟他排行老二,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他和只大三岁的姐姐一直都是校友,品学兼优的姐姐给年少贪玩的蒲小兵树立了榜样。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了遂宁一中,由于喜欢历史,高二从理科班转到文科班成了一名文科生。然而,命运多舛,第一次高考因临场发挥不佳,蒲小兵首战失利。“别泄气,明年再考,我们农村娃娃只有读书才有出路。”这时,已在成都中医药大学读书的姐姐用自己的亲身体会激励他。
  背负着亲人们的期盼,蒲小兵踏上再次冲刺高考的荆棘之路。他通过反思和总结发现,有些同学甚至可以把历史教材倒背如流,但依然不能取得好成绩,这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他举例说,比如记土地改革,从古到今那么多的土地改革,必须要用一条线串起来专题记忆。再次高考,他的历史和数学成绩竟然考了全市第一。
  蒲小兵父母都是农民,母亲是文盲,填报高考志愿时父亲告诉他:“农村子弟,没有关系没有背景,医生靠技术吃饭,是个好职业。”最后,他顺利地被成都中医药大学骨伤专业录取。当时姐姐也在读大学,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家里把地里种的中药材白芷卖了一千多块钱给他交学费,但书本费都还凑不够,后来,他靠着打工和勤工俭学才补齐了书本费。“给商家发广告传单,在街上卖《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等,我都干过。”蒲小兵爽朗地笑道。

大学毕业 特招入伍
  2001年蒲小兵大学毕业,不料又遇上高校取消包分配,这时,他心里突然有了参军的念头。说来也巧,广州军区来到学校特招毕业生,报名的学生有200多人,竞争非常激烈,最后只录取了3人,蒲小兵就是其中的“幸运儿”。特招入伍后他来到了地处广东省潮州市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8医院(以下简称:188医院)。
  部队是座大熔炉,进来一身铁,出去满身钢。部队的经历锻炼了蒲小兵的性格和品质,让他能够容忍一切困难。“记得刚到桂林陆军学院军训时,夜晚我常常遥望星空,不知道自己前方路在哪里,觉得挺孤独的。”那时,开展了军事地形学科目的训练,一张地图,一个指北针,三个人一组,夜间急行军几十公里去完成既定任务,这对刚出大学校门的蒲小兵是严峻的考验。通过半年的军训,他的性格慢慢变得有了韧性,他觉得自己并不是条件最艰苦的,守卫海岛的官兵还有那些高原戍边的指战员更艰苦,他甚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部队培养 硕博连读
  到188医院上班后,蒲小兵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西医本科五年的教材全部买齐,然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自学了若干遍。2005年蒲小兵如愿以偿地考上了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生,师从周强教授,朋友们都调侃地说他是理科转文科,文科又转理科。2005年到2012年就一直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接受脊柱外科的系统培训。“硕士博士7年时间都是周强教授带我,他做骨科手术非常厉害。”周强教授刚担任硕士生导师,对这位“大弟子”十分重视,经常带着他做手术,一天排着好几台手术,从早上八九点钟做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事。半年以后,导师见他手术做得不错就让他独立开展手术了。“跟导师学习的确很累,但你越觉得辛苦难熬的时候,可能就是进步更快的时候。”
  2012年蒲小兵博士毕业回到了188医院的创伤中心,由于当地摩托车很普便,交通事故频繁,创伤中心的病人较多,在这里他的创伤手术水平再次得到提高。2014年经过组织推荐,他来到广州军区总医院师从夏虹教授,从事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带他的临床老师叫郑小飞,年龄比他大一两岁,蒲小兵从他那里学到了两个技术,一个是关节镜,第二个是关节置换。“这样,当我从博士后站出站时,我的脊柱、创伤、关节、运动医学这四个专业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的手术治疗都学全了。”
  做博士后期间,蒲小兵紧盯学科前沿,找到了生物材料与骨科相结合的点:可吸收骨生物材料-丝素蛋白螺钉,并在国内率先成功从蚕丝里面提取丝素蛋白制作丝素蛋白螺钉。“不用再取出来,患者少受痛苦。”在这个基础上,他再接再厉研制成功抗菌功能的丝素蛋白,“当时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但受军队特殊条件限制,当时科研转化做得不好,但我相信这是一个造福于民的大市场。”
  2017年7月,三年的博士后工作结束后,蒲小兵响应部队改革号召脱下军装转业,“说实话还是有些不舍,现在经常都会梦见军号响起。”离开部队那天政委说的话他一直铭记:你们离开部队不要觉得是愧对了国家,愧对了部队,你们是国家培养的人,在部队是为兵服务,在地方是为人民服务,都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为国家服务。

从零开始 新建骨科
  转业后,北京、上海、深圳、珠海等一些大医院都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但他内心深处始终想念故乡,毕竟父母年事已高更需要儿女陪伴。这时,命运之神再次眷顾了他:华西第四医院招聘学术带头人,蒲小兵的经历特别契合,因为该院没有骨科正需要复合型人才。
  那时,华西第四医院还只有大外科,共24张床位,没有门诊。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从零开始新建骨科。医院第三综合楼还没有建好,他们就搭建板房坐门诊,开展上山下乡似的宣传,做服务,做口碑。四年后,医护人员已有17人,骨科床位达到了60张。“华西第四医院这个平台非常好,我定下的目标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把我们骨科带进业内第一梯队。”蒲小兵语气平和却蕴含坚定。
  “既是专业也是爱好,两者合二为一是最好的。”蒲小兵对骨科专业十分热爱。业余时间,蒲小兵喜欢在家里抱着吉他自娱自乐。“大学时学校有吉他协会,同学之间互相教就学会了,我喜欢的音乐没有固定模式,古典、民谣、摇滚都有涉及,虽然没有系统专业的学习,但因为一直没有放弃,所以有朋友都说我已经达到准专业水平了,实事求是地讲,弹琴纯粹只是业余爱好,用来放松心情的。”受蒲小兵的影响,13岁的儿子也爱弹吉他,而且左手指练得还有点溜。
  “人一辈子没有最终成功,应该享受每个过程,把每个过程该做的事情做好。”回到成都的四年时间,蒲小兵经历了几位朋友的生离死别。特别是最近,一个亲如兄弟的同学在ICU抢救五个月后永远地离开了自己,这让他伤感不已。“珍惜当下,干事业要在保护好身体的前提下去拼搏,不然就没有可持续性,在事业处于巅峰时突然凋谢让人扼腕叹息。”他深吸口气感触地说,国家培养我们,就应该把为病人服务的年限延长,像华西医院的一些老专家那样,工作到70岁、80岁仍在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