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7版 视野
·中国新冠疫苗的“海外工作总结”
·美国药管局批准 紧急使用第二款治疗新冠的口服药物
·川崎病单细胞免疫图谱绘就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7 视野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川崎病单细胞免疫图谱绘就
    

  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等合作完成了川崎病外周血单细胞免疫图谱的绘制工作。相关研究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川崎病是急性全身发热疾病,为儿童期常见的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好发于婴幼儿,可见于学龄儿童。由于川崎病的发病原因未知,川崎病的诊断仍取决于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与儿童发热性疾病相似,因而川崎病的快速诊断颇具挑战性。发热后10天内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是川崎病的标准疗法,可有效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然而其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中,科研人员开展了免疫球蛋白治疗前后的川崎病和正常儿童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单细胞转录组研究,揭示了川崎病发病和治疗过程中外周免疫细胞及其亚型的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川崎病的单核细胞和B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而治疗前川崎病的T细胞和NK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与独立样本的流式细胞临床检测结果比较证明,单细胞转录组研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川崎病免疫细胞的变化。
  对单细胞转录组数据进一步分析表明,单核细胞是川崎病PBMC中差异表达基因的主要来源,包括较多在川崎病中上调的细胞因子和药物靶标。在B细胞中,具有抗体分泌能力的浆细胞比例在治疗后显著上升,这一结果也在独立样本中运用流式细胞分析得到验证。同时,单细胞BCR测序结果也提示川崎病在治疗后可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专家认为,川崎病单细胞免疫图谱的绘制,为剖析川崎病的发病和治疗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为进一步筛选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甚至鉴定川崎病病原体提供了重要的数据资源。 (胡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