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生活报讯(李思 石艺璇 记者 冯若冰)“明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了,我感觉自己又重生了……”2021年12月31日,48岁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邵女士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恢复良好,走出移植病房,她感慨道。
血液科电梯厅里,日夜守护着她的医护团队为她鼓掌,电视屏幕里播放着邵女士从入院准备移植到闯过一道道难关的画面,墙上悬挂着“移除病痛 植入希望”的横幅,让她和丈夫感动不已。
去年1月,邵女士被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IgA-k轻链型DS III期),在当地医院化疗。这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诱导化疗后桥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国际、国内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被转诊到德阳市人民医院后,血液科详细了解了她的治疗方案与检查情况,联合医护团队、华西血液联盟外派专家共同制订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案,并于2021年6月30日完成了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
术前,在等待邵女士的身体情况恢复到可以移植水平的同时,血液科移植团队也在加紧准备和完善移植病房。从室内环境到灭菌床,每个细节都要照顾到患者移植后极低的免疫力水平。医院硬件升级的同时,血液科医护团队也奔赴多家医疗机构学习,完成自体干细胞移植的知识和技能升级。
2021年12月,邵女士再次住进血液科,与移植团队一道期待将新生的“种子”变成“果实”。邵女士完成移植前检查及评估,入住移植病房,进行了为期4天的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移植医护团队为其制订了周全的治疗护理计划,保胃、止吐、碱化尿液、严密监测出入量、五官护理、口腔护理……严密观察口腔黏膜、胃肠道症状,维持患者胃肠道、肾脏等脏器功能。
随后,邵女士在医护人员全程监测下,回输了前期冻存的造血干细胞。整个治疗期间,邵女士的血细胞逐渐下降,反映身体免疫水平的白细胞最低时只有正常人的1%,中性粒细胞值为0。“这意味着她的抗感染能力比刚出生的婴儿还弱,任何一个细小的风险因素都会造成严重的感染,后果非常严重。” 移植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自从邵女士进入移植病房,房间及所有物体表面要定时进行消毒,毛巾、衣物、纸巾、饮食等需要进行灭菌处理。在严密的保护下,邵女士艰难地闯过了“感染关”。移植后第9天,经过连续检查评估,邵女士的造血功能逐渐恢复,完成重建,标志着首例自体干细胞移植成功了。
深冬的血液科病区,弥漫着春的暖意。短短的18天,邵女士在移植病房里闯过了重重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