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两委对医院开展对口帮扶工作表示感谢并送来锦旗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陈健 实习生 侯耀淇
“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正拄着双拐已经无法独立行走了。”这是甘孜州道孚县沙冲乡比里村第一书记刘远飞对牧民老普的描述。
69岁的牧民老普(化名)和家人一直都生活在位于川西高原的比里村,几年前老普开始感觉到左腿膝盖出现疼痛,但老普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儿。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老普的左腿开始变得一瘸一拐,已经无法独立行走了。如果仅仅是生活上的不便,这位要强而又勇敢的康巴汉子还能够想方设法克服,但不时袭来的疼痛却折磨得老普无法忍受。
现实的无奈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所以老普一直忍着病痛,没有到医院检查和治疗过。”刘远飞说道。原来,老普的家庭条件十分拮据,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老普和妻子年岁已大无法再外出打工,二儿子又因自身原因也不能出去务工,家里除一个视力残疾的大孙子还有两个年幼的孙儿孙女,这些全都要靠在外务工的大儿子接济。老普眼瞅着这一家老小心里十分焦虑:孙儿孙女眼看着到了学龄,上学念书要用钱;大孙子视力残疾,以后治病、生活等要用到钱的地方还多得很。这让老普更不愿意为孩子们增添负担。“只能忍啊,没钱怎么治病呢?”鉴于家庭的经济情况,老普坚决不肯再麻烦孩子们。
希望的点燃
希望的火苗第一次被点燃是在那个夏天,2021年7月,通用医疗三六三医院选派刘远飞、蒲洪波两名同志开展驻村帮扶工作,而老普所在的比里村正是三六三医院的对口帮扶村。作为比里村第一书记,刘远飞来到比里村开展工作后,首先把切实解决农牧民实际困难作为工作重点内容。刘远飞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老普家的困难,“老普家的实际困难,引起了我们驻村工作队的极大关注。”
为进一步了解老普家的具体情况,驻村工作队和村组干部特意来到老普家走访,这让老普激动得不知所措。几十年来一直生活在村里的老普只会说几句简单的汉语,他和驻村工作队人员交流时就让二儿子或者村组干部帮忙翻译。通过一番相互交流,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老普终于懵懵懂懂地听出了他们的来意,他知道自己的病也许能治了,“我们看得出,他还是有点半信半疑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病真的有希望治好。”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2021年10月,老普终于来到甘孜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接受了检查,确诊为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若要再下地正常行走,需要进行左膝人工关节置换。然而,即便有了政府的援助,高额的医疗费用依旧是老普家庭所无法承担的,老普心里那簇刚刚燃起希望的小火苗又渐渐地熄灭了。
生活的曙光
正当老普对治病已经不抱希望时,事情突然迎来了转机。“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但帮助牧民老普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为了帮助老普,刘远飞将他的情况向三六三医院领导进行了汇报,同时,邀请三六三医院骨科专家进行会诊。2021年12月,三六三医院领导一行前往比里村开展调研帮扶工作,专门到老普家进行了慰问,考虑到老普的特殊情况,三六三医院协助老普联系到德义慈善基金会,为他申请了“助力行走”项目减免手术费用,其余治疗费用由三六三医院承担。“老普心中希望的火苗再次被点燃,还有了越烧越旺的势头。”刘远飞告诉记者道。
成都,2021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一点,但对于牧民老普来说,这个冬天让他感到无比温暖。2021年12月底,老普坐上了到成都的班车,开启下地行走的跨年之旅。到达成都三六三医院以后,医院骨科的医护人员顺利安排老普入院并完成手术前的一系列检查。2021 年12月27日上午9点,由骨科关节亚专业组的专家团队制订详细的治疗方案,完成左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老普的主治医师张涵说:“老普的膝关节置换术开展得很顺利,术后第二天已能下地活动了,关节活动也达到了正常功能。”在医院进行了几天的康复功能锻炼后,2022年1月6日,老普顺利出院踏上回家的路。新年伊始,老普迈着稳健的步履跨进了家门,虽是寒冬,老普一家人的心却是暖暖的。
“老普康复后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劳动,家里就会多一些经济来源。这个手术的意义不仅是治好了老普的疾病,更是为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刘远飞说。是的,老普心中的希望早已不再是小火苗,而是燃烧成了冬天里的一把火,它为老普一家带去了温暖,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大的信心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