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2日,北京冬奥会闭环管理,道路进行交通管制。
在这个总面积为 2.17 万平方米,约三个足球场大小的环形广场区,鳞次栉比排列着银行、特许商店、便利店、运动员美发沙龙等约22个运营空间,“几乎每50米就有一位安保防疫人员”。
2022年1月23日,当售货员杨学健第一次踏入张家口冬奥村广场区——冬奥村内最核心且重要的商业文化活动区域,就为疫情下的冬奥秩序惊羡不已。
每人每日一次的核酸检测;门店一天6次以上的消杀和防疫检查;至少1米、建议2米的社交距离和店内超过 30 人即“限流”的管理机制,让在冬奥村广场区便利店工作的杨学健倍感安全。
为了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中国创造性地将北京、张家口、延庆三大赛区串联成一个庞大“闭环”。
在疫情全球肆虐的两年中,冬奥会成为中国举办的首次国际顶尖赛事。奥组委曾预计,将有约1万名境外运动员和相关人员前往北京参加奥运会,这将为中国的疫情防控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要求,所有赴中国大陆参加冬奥会的境外运动员和相关人员,可豁免21天集中隔离,但需要至少在14天前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而且,这些人员需要在登机前的96小时做两次核酸检测;在入境海关时,再进行口咽拭子和鼻咽拭子双重核酸检测。
即便在严格的入境管理之下,疫情防控仍相当之难。据北京冬奥组委官方发布的信息,自2022年1月4日0:00至1月25日23:59,机场入境涉奥人员总数累计3695人,其中经海关检测后,复检阳性有64人。
而首都北京,亦处在迎战奥密克戎和德尔塔毒株“双重夹击”的关键时刻,1月15日-25日的10天中,北京已累计报告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67例,疫情“警报”从海淀、丰台区扩散至朝阳、西城等地。
“当前已进入北京冬奥时刻,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双重压力,要保持应急状态,全力以赴一体推进冬奥防疫和城市防疫。”北京市委书记、市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蔡奇在1月12日下午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强调。
闭环管理
与冬奥车辆发生事故不要去“敲车窗”
为将北京冬奥会入境涉奥人员与社会面完全隔开,从抵达那一刻直至最后离开北京,所有冬奥会入境人员都将“闭环”管理,这也是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都机场为冬奥开辟了专用停机位、人员专门区域、专门通道和流线,形成完整“闭环”,与其他区域不重叠,普通旅客不会与这些人员发生相关交叉。
数千辆冬奥会服务保障用车,将穿梭在冬奥村和长达239.5公里的奥林匹克专用车道上,车辆每日进行三次以上消杀,包括一次60度高温消杀,乘客需按标识要求间隔就座。
1月9日,北京市交管局发布一则提示,要求市民出行时,如果与冬奥车辆发生事故,应做到不与车辆和车内人员接触,等候专业人员到场处置,不要去“敲对方车窗,要求对方下车”。
事实上,所有闭环内的冬奥参与者每天都要接受核酸检测,且只能使用指定交通工具,前往冬奥会场馆的封闭区域和指定食宿区域,不得与闭环外的人群接触,实行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闭环管理。
环内严格防疫
再回来就是春暖花开后
对所有冬奥会参与者来说,防疫都是一项重要的日常课题,所有涉奥人员必须登录冬奥通App,监测并报告健康状况,以确保正常通行,并全程佩戴符合冬奥会要求的口罩。
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第一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下称《防疫手册》)共61页,内容涉及赛场内外,各类人员在入境前、入境、赛时、离境期间的各项防疫安全细则。
内容具体又细致,包括“所有人员进入场馆前须接受体温检测”“与运动员保持2米,其他人至少1米的距离”“餐位之间设置物理隔断”“如出现在电梯间或狭小空间等特殊情况,将限制客流人数并禁止交谈”“运动员流线与其他人群流线分离……”进入闭环前,还需要备好可供2个月以上闭环管理所需的个人用品。杨学健带了一些消毒防疫物资,几本书和象棋,以及为赛事后集中隔离准备的衣物。他所在的张家口冬奥村,预计冬奥会期间要接待来自7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2020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冬残奥会期间,预计接待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644名运动员及随队官员。
“工作结束后还要隔离21天再解封,预计是4月5日,就是春暖花开后了。”杨学健说。
黑科技加持
“硬核”防疫
在冬奥会开幕前夕,一项用于环境中气溶胶新冠病毒监测的“黑科技”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这项技术通过气溶胶采集器,能在30分钟内将待检测空气中的颗粒采集到盛有病毒灭活液的采样管中。送到实验室检测点后,45分钟即可完成新冠病毒检测,检测灵敏度是常规方法的10倍。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生物气溶胶检测项目负责人刘鹏介绍,约有200台监测设备将投入使用。
按照计划,项目组将在首都体育馆、国家速滑馆、冰立方、五棵松冰上中心、国家体育场等多个冬奥会场馆,布置气溶胶采集器,在昌平实验室和主媒体中心设置临时检测站,为冬奥会提供全面气溶胶新冠病毒检测保障。
“一旦在气溶胶中发现病毒,我们第一时间向组委会上报,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程序。” 刘鹏说。
气溶胶病毒检测技术将与其他“黑科技”产品一样,作为整体防疫体系中的一个技术手段,起到预警作用,与每人每天做核酸检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传统手段一样重要。
冬奥会测试赛期间还使用了一些防疫“黑科技”。如可实现身份识别、智能测温等8个查验环节的“智能防疫员”;可在1分钟内消毒36平方米的雾化消毒机器人;利用紫外线灯光为设备、物品、衣物快速消毒的消毒设备等等。 (崔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