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5版 亲周刊
·“双减”到如今 教育跑道上该做“加法”了吗?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5 亲周刊 2022年03月03日 星期四

“双减”到如今 教育跑道上该做“加法”了吗?
    

    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双减”,给社会、学校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作为身处教育一线的学者,上海进才中学东校校长郑钢,就在下文中从教育发展实际出发,对比中外教育发展路径,以及职业发展、就业展望后,道出了“双减”背后的逻辑。他认为新学期伊始,我们更应该考虑为学生“做些”或“多做”什么,从而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真正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加”一个识别特长的机制
  说起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莫不过是“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主义横行和施虐。正是在“唯分数”“唯升学”的指挥棒作用下,教育军备竞赛如火如荼,轰轰烈烈,校外培训风生水起,乱象丛生。
  双减政策的目的之一,在于将学生从唯分数和唯升学的泥潭中拯救出来,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还学生一个幸福和健康成长的童年。
  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是今天的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提供给孩子探索自我足够的广阔空间,也没有提供学生识别自我个人特长和兴趣的支持系统。
  目前的教育体系是19世纪教育模式的遗产,该模式是为支持工业革命而建立的。今天,和过去一样,学生们成排地坐着。不管他们是否有兴趣或天生的能力,他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学习同样的东西。
  学生们只是遵循一个特定的、统一的学习过程,几乎没有自主和自由的空间。评价的基础是他们记忆事实的能力,而不是他们如何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去选择,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闲暇,这是好的教育的基本标准。孩子只有在多元的选择中,才能探索自己成长的可能性,找到自己的激情所在。
  这既是一种成长的经历和过程,也是成功的必备基础和前提。足够的闲暇能让孩子发展出长期的深层兴趣,并像农耕时代的作物,不紧不慢地茁壮成长。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该多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孩子自身的个性和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适合他成长的路。只有引导孩子们找到自我,找到一条最适合他的路,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无论是学校的资源,还是家庭的教育,都应该为孩子提供高选择性的资源、多选择的机制去找到潜能和特长。

“加”一个强有力的目标体系
  哈 佛 教 育 学 院 前 院 长 Ted Sizer曾说:任何形式之学习的首要目标,除了它可能带给我们的乐趣之外,是需要能在未来为我们所用。
  学习不应当只是能够带我们到某些地方;它应当能使我们往后更轻松地走得更远。教育在承担培养学生幸福的责任,具有价值功能的同时,还具有致用功能,也就是让孩子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工作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虽然没有人确定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工作,但很明显的是,许多人工重复的工作将被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所取代,工作场所将充斥着机器人、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在我们日益自动化的社会中,最不可能过时的工作是那些需要专家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复杂沟通的工作。
  面对不确定的明天,迫切需要教育以新的体系,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学生在学校里掌握专业技能已经不足以在这个变化无常、不确定、复杂和模糊的世界中导航。
  如果我们为他们提供更积极的学习和探索世界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要求学生记忆那些割裂、琐碎的知识,那么无论他们最终决定做什么,这些都将使他们能够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人际、职业系统做好充分的准备。
  无论是哪种模式,最好的方法是专题学习,让学生参与一个小组项目研究,学生在团队内紧密合作,沟通,建立关系,承担责任,展示和解决问题。当学生被赋予了一项开放式、复杂性的任务时,而不是传统的作业或评估时,他们通常超越对内容的基本回忆,而是运用多种“软技能”去解决问题。

“加”一种创新知识的学习方式
  创新知识的核心是应用和发展知识,当学生在找到所需要的知识之后,应该试着去回答这些问题:我能用这些内容做些什么?如何应用这些内容?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解决问题?唯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知识并且创新知识。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未来学校》提出了教育体验所需的四种学习方式:个性化、按照每个个体自身的节奏;包容多元化、不局限于教室的学习;基于项目制的、更能反映未来工作方式的协作式学习;终身自我提升的学习,而非学习能力与技能随着年龄增长下降。
  这四种方法超越了知识和事实的获取,基于学生的个体节奏和需要,强调真实性和创造性,满足知识应用和创新的需求。在这样的学习文化中,教师提供的不是基本事实,而是帮助学生建立深刻理解的框架,帮助学生学习如何创造性和有效地运用知识,帮助学生如何成为强有力的批判性思考者。
  学生对这些核心学科中构建知识的基本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并使用这些概念来解决复杂问题。教师教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创造意义,而不是简单地掌握一系列技能。
  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家庭,还是终身学习,学习不仅关乎结果,而且有探索、提问、发现和找到答案的喜悦感。父母不要一味地关注他们家庭作业、考试成绩,甚至他们学到了什么。相反,父母应该问他们的孩子,“你今天在学校问了什么问题?”
  好奇会驱使孩子们去探索、发现或创造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培养学习的乐趣。我们应该培养这种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过分强调结果和功利。

“加”一种贡献文化
  我们的学生不仅要为未来的职业世界做好准备,还要为具有公民身份做好准备。具有公民身份意味着对工作对他人对团队有担当,负起积极的责任,并致力于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职责,无非在于这两件事:
  一是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实现之路;二是找到有关正直、善良、友爱、责任感这些品格最正确的代际传承之路。
  学校教育也如此,只不过从代际传承转为群体传承。
  学者臧木铭先生有篇文章《哈佛向左走,SAT向右走》,谈到了以美国哈佛大学招生官为代表的大学招生官的反思,他们认为大学招生政策应该从三个方面改进:第一,提倡对他人、社区服务、公众利益更有意义的贡献;第二,在大学录取过程中,评估学生的人生三观和对他人的贡献,这里的他人包括跨种族、文化、阶层的家庭和社区;第三,重新定义“成就”一词。
  这些反思告诉我们在服务社会、他人和国家之中,体现自我的价值,才是我们应该最在乎的。
  公民身份的培养也好,贡献文化的培育也罢,仅仅靠一味的知识灌输和知识象牙塔里学习是无法完成的,我们应该把学生的视野不断引向社会。
  学校不能成为唯一的学习空间和成长空间,学生应该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真实的学习经验,发展可持续参与全球化世界的个人价值观和品质。
  气候变化、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等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应该有效地贯穿整个教育,植根于我们教育机构的教学、学习和管理之中,植根于我们的家庭文化。 (郑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