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5版 亲周刊
·《人世间》的教育观: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5 亲周刊 2022年03月10日 星期四

《人世间》的教育观: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人世间》剧照

    

  最近,热播年代剧《人世间》迎来了大结局,该剧主要讲述了居住在东北某省会城市的一户周姓人家三代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塑造了一群在历史大潮中起起落落的平民形象。
  故事开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姓一家人,按照每家只留一个孩子的政策,长子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建设兵团,姐姐不辞而别后,小弟被动留在城市的故事为开篇。后来的剧情,涵盖亲情、爱情和友情,让观众在一户人家半个世纪内的生存繁衍、命运转折中,体会时代这只大手沧桑厚重的力量,让人们看到普通人也可以肩扛责任、过上正直而有自尊的生活。
  今天,我们想和大家一起聊聊剧中关于家庭教育的那些细节。

家风正 子孙兴
  周家出了一位市长、一位教授、一位导演、一个妇产科主任,以及4个清北学霸。就连只有小学文凭的秉昆,也是“六小君子”中的核心人物,刚从牢里出来就被朋友们簇拥着“带领大家搞搬家公司”。
  周家“大家长”周志刚只不过是一个常年在外支援祖国建设的普通工人,他的子孙后辈为何这么优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就是一个家族兴衰的“根”和“源”。细观周家三个孩子,秉义的大义、秉昆的忠厚、周蓉的热烈,以及二儿媳郑娟的坚韧,均能在周父、周母身上找到影子。“仁义大气”的家风将周家与其他家族区分了出来。
  反观其他家庭,国庆家爱抱怨,所以家宅不宁,老公公跟儿媳闹别扭后冻死在寒冬里,孙子也没考上大学;春燕家世故、心眼多、爱算计,最后被一帮老友所不齿;赶超家善良、知恩图报,时代虽然给了他们穷困的命运,但第三代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最好的专业,走在了翻身的路上……
  家风正,子孙兴;家风不正,祸患必生。所以,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动对孩子的影响,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风不正,再多的教育也是徒劳。

一个好妈妈 能旺三代人
  周家有两个好妈妈:周母和儿媳郑娟。
  剧情的前半段,留守在家的周母堪称周家的“灵魂人物”,儿女的信件、电报,周父的近况,都通过她来串联,来往信件中寄托了她多少爱与期盼。
  周蓉只提过一次想要一件红毛衣,周母就每年为她织一件。
  一家人虽然天各一方,浓浓的亲情却时刻环绕心间。周家兄弟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几乎没有红过脸,是妈妈教给了他们爱与温暖。《母亲的影响力》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正直、勤劳、善良、乐观的母亲,这样的家庭就是心灵成长的圣殿和源泉。周母是这段话最好的注解。

平凡的孩子 是来报恩的
  周家最有出息的孩子莫过于周秉义。作为女婿和领导他是合格的,上为民请命,下为岳父母尽孝。唯独作为儿子,他不合格:既没有时间伺候双亲于跟前“养口体”,也没有兼顾老父亲的尊严“养心智”,由着身居高位的岳父母不见亲家,甚至不如街坊邻居,他们尚且在父母生病时照顾一二。
  同样出息的还有女儿周蓉,北京大学中文系才女、最年轻的教授,可她不但没有照顾父母,反而为全家添了不少麻烦。
  反观小儿子周秉昆,虽没有大出息,却能守在父母跟前尽孝。
  周母脑血栓昏迷的两年,周秉昆和郑娟为母亲穿衣喂饭、端屎擦尿,将其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周父病倒时,也是秉昆第一时间送到医院,在父亲渴了、饿了、想抽烟时,鞍前马后地伺候。连时不时犯糊涂的周母都知道:秉昆比哥哥姐姐强,他在家,心里就踏实。
  所以,请珍惜你身边那个资质平平的孩子吧!守在身边的孩子虽然平凡,却能带给父母踏实的幸福。

对亲人 要好好说话
  《人世间》最吸睛的一场戏,莫过于秉昆跟父亲吵架。
  事情源于哥哥姐姐考上北大,一起回家拜年。整个片区就出了他们两个大学生,所以周父很骄傲,领着三个孩子出来跟乡亲们拜年,顺便显摆一番。
  然而,哥哥姐姐有多光鲜,平凡的秉昆就有多黯然。父亲不但没有照顾他的情绪,反而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对他一通爆训——
  “从小你哥你姐学习好,而你呢?你的成绩永远是倒着数……”
  “就算没有家务事拖累你,你能考上吗?”
  这一刻,周秉昆的尊严被彻底撕碎。他脸上全是愤怒、委屈、失望、难以置信!父亲的“伤口撒盐”让周秉昆痛心,气得他很多年不理父亲,连搬家也不告诉父亲。多年以后,伤心欲绝的老父亲弄清原因后,哭着骂着向秉昆道了歉。
  明明爱孩子,可说出的话,却好像在怪孩子,这就是很多父母的说话方式。
  家是爱的港湾,最好的情绪应该留给最亲的人,比如父母,比如孩子。越是最亲的人,才越应该有话好好说。

再难 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
  周家最不讨喜的后代,大概就是玥玥。她任性、自私、薄情、叛逆,从来都只考虑自己。许多观众忍不住感叹——忠厚仁义的周家人怎么养出这样一个孩子?回顾一下她的成长史会发现,其实她也是一个可怜孩子。
  小时候,父母不方便带她,她跟着舅舅、舅母长到16岁,直到舅舅家再也没法住了才被迫回家。她发誓:以后自己有孩子了,不管多难,都要把孩子带到身边。虽然舅舅、舅母从未亏待过她,可父母不在身边,她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自卑感。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
  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和育,就是渎职。心理学家认为,孩子若与父母有过明显的分离期,就会造成“亲子中断”创伤,给孩子造成低自尊、没有归属感,情感脆弱,难以与人建立信任关系。而7岁之前正是孩子性格塑造、情感发展的关键期,几乎构成了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础。
  缺席孩子成长的父母,失去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还有孩子与你的亲密关系,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康。父母的陪伴是有“有效期”的,错过这个期限,后面很难再弥补回来。
  《人世间》用50年的生活变迁史告诉我们:孩子的未来,藏于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要做的是,正家风、敬父母、爱稚子,将温暖良善、积极向上的美德代代传承。愿我们的孩子活成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有情、有义、有责任、有担当。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