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6版 市州观察
·从医路上化解遗憾 绵阳护士的心灵守护之旅
·米易县红十字会 开展生命教育进校园活动
·一根牙签导致十二指肠穿孔 成都市二医院紧急“拆弹”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6 市州观察 2022年05月10日 星期二

从医路上化解遗憾 绵阳护士的心灵守护之旅
    

  张瀚文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彭应君是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的主管护师,作为心理卫生工作者,一旦有重大疫情和灾害的心理健康需要,她都毫不犹豫地第一时间冲在前面。她曾获得湖北省最美逆行者,四川省优秀精神康复工作者、绵阳市优秀护士、绵阳市卫健委优秀志愿者以及院内优秀护士、服务明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称号。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彭应君并非心理健康专业“科班出身”,作为临床护士的她曾在5·12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一线,因为一次遗憾,开启了“转型”之路……

救灾留遗憾
  她不甘心
  彭应君原本只是一位泌尿外科临床护士,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与一位9岁女孩的意外邂逅,她对自己有了新的定位。这位女孩从地震中逃脱,但因为灾难留下的阴影从而性格大变,不愿开口说话。彼时,彭应君所在医疗队没有专业的心理专家,她便自己尝试为女孩做心理疏导,但效果有限,这让彭应君感到不甘心,于是她下决心一定要深入研学心理学相关知识,因为她深知心里的伤更难治愈。
  抗震救灾工作结束后,彭应君开始自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每到周末都会到图书馆或者书店去查阅资料。经过数年自学,彭应君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辞掉了之前的工作,入职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康复科。得益于医院在精神医学科方面的优势,彭应君开始在心理医学的道路上步入正轨。

再次奔赴灾区
  她释然了
  2013年,芦山县发生地震,这再次激起了彭应君在5年前的那次遗憾和不甘。地震发生后,彭应君主动要求作为心理救援队成员的身份参加救援,她和她的队友们走遍了龙门镇的每家每户,对辖区的所有人员进行了高危风险筛查,也对有需要的人员进行了干预和跟进。在走访过程中,当听到大部分家长反映,他们只有几个月大的孩子,自地震以后哭闹得厉害,食欲下降……她和队友们积极深入分析,告诉家长们:“可能是因为地震当时家长的惊恐表现,让孩子们也感受到了害怕和焦虑。”于是他们将符合条件的家长和孩子作为重点关注人群,并为他们开展减压团体治疗。在彭应君和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没有出现过一例因心理问题导致的高危事件发生。彭应君说,那时的她突然感觉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地,感觉自己得到了“救赎”,5年前的那次遗憾不会在她身上发生了。

两赴抗疫一线
  她不退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彭应君在得知武汉疫情严重需要支援时,她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
  在武汉参与救援期间,她在做好一线医务救治工作的基础上,还利用休息时间为一线医务人员减压,教会他们律动操、呼吸歌等自我调节的方法。在一次团体活动中,彭应君发现有一位医护人员情绪不太稳定,便找机会与其进行单独沟通,在得知该医护人员是因为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连父亲突发疾病去世也没能送上最后一程而极度悲伤时,彭应君立即张开双臂,想要抱抱她正瑟瑟发抖的双肩。就在此时,该医护人员果断向后退了一步,隔空给了她一个拥抱,并说:“彭老师,非常感谢您,特殊时期我们就这样抱抱吧!我已经感受到了你带给我的强大力量。”这也就是被媒体广泛关注报道过的方舱里的“隔空”拥抱。通过这件事之后,彭应君感觉到非常轻松,她说:“我会时刻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用我所能去尽全力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援助武汉的疫情防控任务结束后,彭应君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颁发的“最美逆行者”荣誉称号。今年4月1日,彭应君再次作为驰援吉林医疗队心理服务专员参与援助。为了不打扰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彭应君想出妙招,让方舱中的医护人员身背“长春工体方舱心理援助群”的二维码,以方便需要心理援助的患者随时扫码进群,享受24小时一对一心理援助服务,解决焦虑、抑郁、睡眠等问题。
  从抗震救灾到抗击疫情,彭应君从未缺席。在她看来,每个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让更多人能够在灾害和疫情中挺过来,而非简单的身体康复,本就是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责任。”彭应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