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注册护士数(图片摘自健康中国)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近年来,我国护士数量每年以平均8%的增幅逐年增加,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护士队伍已经超过500万,达到501.8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一倍还多,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人数达到 3.56人,而护士队伍当中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接近80%,护士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不断提升。
5年规划 7项任务护士队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护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中,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护理工作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达到以下目标:全国护士总数达到550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
《规划》明确,未来几年,我国护士队伍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素质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护理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持续改进,调动护士队伍积极性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规划》明确7项主要任务:
1.完善护理服务体系。
健全覆盖急性期诊疗、慢性期康复、稳定期照护、终末期关怀的护理服务体系。
将部分一级、二级医院转型为护理院、护理中心等。增加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的床位数量。
2.加强护士队伍建设。
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护士队伍数量,特别是从事老年护理、儿科护理、中医护理、社区护理、传染病护理和安宁疗护工作的护士以及在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护士数量。
结合群众护理需求和护理学科发展,有针对性地开展老年、儿科、传染病等紧缺护理专业护士的培训。
绩效考核结果与护士岗位聘用、绩效分配、奖励评优等挂钩,向临床一线护士和基层护士倾斜,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充分调动护士积极性。
3.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
扩大“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覆盖面,支持医疗机构积极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延续护理、上门护理等,将机构内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居家,为出院患者、生命终末期患者或行动不便、高龄体弱、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
4.补齐护理短板弱项。
加快发展老年医疗护理。“十四五”期间,将老年护理专业护士作为紧缺护理人才加快培养培训,提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提升行动,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到2023年,试点经验向全国推广。
提升基层护理服务能力。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护理专科联盟、专家联合团队等,通过下沉或输出管理、培训、技术等方式,帮助提高基层护理服务能力。
加快发展安宁疗护。加快培养培训从事安宁疗护服务的专业人员,切实提高生命终末期患者的安宁疗护质量。
5.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
充分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结合发展智慧医院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等要求,着力加强护理信息化建设。
6.推动中医护理发展。
健全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
7.加强护理交流合作。
深入开展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间护理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在护理管理、制度政策、人才培养、护理技术等方面加大交流合作的力度。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冯若冰整理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