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5版 家周刊·婚恋
·一谈恋爱就想吐?回避依恋型人格在“作怪”
·爱的能力是“给予”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5 家周刊·婚恋 2022年06月02日 星期四

爱的能力是“给予”
    

  上周和我妈视频,告诉她同事要给我介绍男朋友。屏幕中的老妈立刻展开笑颜说:“就是,总得有个人照顾你啊。”站在她的角度上,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可我的个人立场很难不疑惑:两个陌生人从笨拙的自我介绍开始,真的能做到用心去爱对方?还只是享受“被爱”的瞬间?
  据我观察,人们喜欢的东西,包括感情,都具有利他性。当自己可能成为付出的一方,就开始期待这样做的结果是利己的。
  朋友小邓和小史是一对情侣,每当他们吵架,我就能听到他俩的吐槽,中心思想都是“Ta不体谅我”。小邓说:“作为男朋友,只会打游戏,从来不洗碗。” 小史则说:“作为女朋友,根本不懂得体贴,只会不断提要求。”如此争吵往往会让关系陷入僵局,“连这个都做不到,我为什么要和你谈恋爱?”双方都在借爱情之名释放自私的天性。这大概也是“恋爱容易,相爱太难”的原因。
  现代人谈恋爱,总会担心自己先付出的爱变得廉价,得不到回应。久而久之,便开始畏惧“给予爱”。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而言,爱的能力是‘给予’,而非仅有对爱的被动接受能力。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自身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如果谁缺乏这些品质,那么谁便害怕奉献自己——因而也害怕爱。”
  好友瑾和我分享了她的恋爱感悟,她原以为在恋爱中接受才是最美好的部分。去爱了才意外发现,当想念和爱意顺利地送达对方时,自己就已经足够快乐和幸福。对方也会因自己爱的表达,清晰地感知到亲密关系的美妙。
  当“给予爱”不再需要衡量计算时,我们想要的爱情也就不再仅仅是“被爱”。这时,我们都会为所爱生长更多触角,在双向的爱意涌动里,构建更深的连接。直到几十年后有人来问:你们还爱彼此吗?相爱的人都依然笃定:当然。(范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