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7版 亲周刊·家校
·幼小衔接 讲究科学“施策”
·升学初体验家长来“陪伴”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7 亲周刊·家校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

幼小衔接 讲究科学“施策”



    

  幼儿园、小学阶段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尊重成长规 律 、 尊 重 教 育 规律,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对幼小衔接的不科学认识导致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倾向,切实做好幼小衔接,迫切需要科学的认知和行动。
幼儿教育不可“小学化”
  所谓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为不尊重3~6岁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忽视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特征,对幼儿进行过度的早期智力开发、过早的优势智能定向、过量的单一兴趣培养、过重的学科知识学习,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和发展规律,使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小学化”之所以产生,并且屡禁不止,很大程度上源自应试教育压力下延给家长带来的心理恐慌。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家长对儿童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成人世界的竞争或者价值观过早地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可以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许、对未来竞争的恐惧,但为此而急于求成是科学的吗?虽然有研究表明,孩子为入学所作的准备对适应学校生活及后期的学业成就有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应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入学准备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识字、算数、背古诗。
  3~6岁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与认字相比,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由于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如果想为入学做准备,就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幼儿的学习经验,而不是只让幼儿多识字、多写字。
  同样,儿童早期数学学习的任务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这要求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玩具和活动,以及充足的实物操作机会,让他们在点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实物加减等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数量关系、符号等抽象概念。
  需要强调的是,如果只把“小学化”理解为教育内容上的超前是肤浅的,避免“小学化”,不能简单地一刀切,不是机械、生硬地理解和执行“去小学化”要求,而是要把握住深层次的理念,即尊重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
幼儿应该怎么有效学习
  在认清幼儿教育不可以“小学化”之后,我们还要明确: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行为,幼儿学习的特点究竟是什么样的,怎样才算是幼儿的有效学习?
  具体来讲,幼儿的学习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在无意注意伴随下的随机、碎片化学习;是以多种感官为渠道的感知、体验式学习;是以动作伴随的操作式学习;是以直接兴趣为动力的情绪化学习;是在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进行的整体化学习……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所持经验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
  下面这个例子或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一位家长在微信交流群里介绍了她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她的儿子非常喜欢玩积木搭拼玩具,并且说要“买好多块”。于是她问儿子:“好多是多少?”孩子说:“100块。”于是她就问儿子:“你能数到100吗?”孩子当时还不能。妈妈就趁势说:“一个选择是今天可以数到几就买几块,另一个选择是今天先练习数数,明天再来买。”孩子犹豫了半天说:“那就明天吧。”随后,她递给孩子一个标记着从1到100所有整数、以厘米为单位的纸质尺子说:“你自己看吧。”这位妈妈说,在孩子缺乏动机的时候,让孩子数到100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但是当孩子有了强烈的动机,想要买100块积木的时候,他学习的欲望就特别强,就会自己去学习如何从1数到100。我们从这个事例中更能感受到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至关重要。
  幼小科学衔接,幼儿园就要与家长、社会合作,共同为幼儿创设自然化、生活化、游戏化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成人给孩子的最好教育就是顺应其天性,引导其发展,让幼儿在游戏、探索、发现、体验的快乐生活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什么是为孩子打好基础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品质比获得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学习品质是指个体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包含了决定学习质量的关键要素,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等,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帮助幼儿形成对其终身有益的良好学习品质,需要家长的理念与幼儿园的理念一致。对此,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开展有关学习品质的专题讲座,帮助家长认识、了解学习品质的内涵和对个体终身学习的重要意义;引导家长对幼儿进行家庭观察,看看哪些行为表现属于学习品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然后再展开讨论;通过半日观摩,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体验幼儿的游戏,观察幼儿的学习过程,记录体现幼儿学习品质的行为表现,然后再与教师展开集中讨论,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化、游戏化课程如何支持幼儿的学习品质;邀请小学、中学教师与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互动,引导家长用终身学习的眼光看待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用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通过家长之间、家园之间的充分研讨,梳理有效经验,帮助家长在创设环境、支持孩子主动学习、观察发现等方面获得可操作的有效支持策略等。
  总之,在尊重儿童学习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制订幼儿学习品质结构要素发展框架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课程框架,将幼儿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与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常见情境相结合,开展家园社协同育人有益尝试,是推进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创新。(摘自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