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5版 家周刊·婚恋
·儿女的择偶观源于青春期父母的渗透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5 家周刊·婚恋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

儿女的择偶观源于青春期父母的渗透



    

  婚姻大事,往往难以让老的小的皆可心可意。由此还常常引发家庭矛盾,以至于家庭成员之间出现裂痕。追溯其“相不中”“看不上”的原因,无非是家境、工作、颜值、品行等几个方面。无论哪一方面,其实分歧背后最根本的是两代人择偶观上的差异。如果父母与儿女的择偶观能统一,是不是就能有效避免彼此的意见不合?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向子女灌输自己的择偶观呢?
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做伴侣
  麦子的两个好友小杨和小真都不是初婚,小真甚至已是三婚。
  然而,小真却又要打算离婚。得知这个消息,麦子和小杨很吃惊,毕竟还有孩子,而且刚上初中,正好进入青春期。两人分析了半天,觉着还是要好好劝劝小真。但是,被约出来的小真在饭桌上哭得稀里哗啦。她说但凡能过下去,谁愿意离婚?
  小真的第三任丈夫比她大17岁,前面已离过两次婚,两人是通过婚姻介绍所认识的。男人对小真一见倾心,在接下来的追求过程中,他对小真隐瞒了很多事情,比如真实年龄、与前妻有个女儿等等。结婚后,男人脾气暴躁,喜欢骂人,整天疑神疑鬼,不知道尊重、爱惜小真。因为前面有过两段失败的婚姻,小真不想再轻言离婚,她选择了隐忍。但是,十几年熬下来,她感觉已经没有忍的力气了。
  望着泪眼婆娑的小真,麦子沉思了良久,然后问道:“小真,为什么你总是遇人不淑呢?”
  小真的第一任丈夫是她大学毕业后在工作单位认识的同事,男人是学美术的,很文艺,很有情调,两人高调谈了两年恋爱,但结婚才半年就离了婚。因为男人家暴,稍不顺心,就拿小真出气。离婚后的小真没过多久,认识了一个卖小商品的小老板,小老板使出浑身解数将小真追到手。然而,拍了婚纱照,结婚登记仅两个月,两人就分手了。原因是小真发现彼此不是一路人,志趣不相投也就罢了,男人还有诸如赌博等不良嗜好。
  对于麦子提出的问题,小真想过,她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但麦子不这样认为。她觉着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小真自己。在三次婚姻里,小真选择对象和步入婚姻都过于草率,尤其是后两次。如果说头一次还可以原谅的话,后两次不接受教训、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轻易答应对方,便让人有些难以理解了。
  小杨同意麦子的意见。她说自己当年与前任丈夫离婚后,用5年的时间进行了反省。因为年轻,因为头脑简单,当年稀里糊涂就嫁了人。一场婚变,让她瞬间长大。她要弄清楚这段婚姻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弄清楚自己有没有错,错在哪里。最后,她终于明白,原来是没有为自己的爱情找到适合生长的土壤。也就是说,她没有弄清楚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丈夫,什么样的人才适合自己。所以,在别人向她介绍现任丈夫时,她异常小心。近两年的相处,她可以忽略对方原生家庭的贫寒,可以忽略他要定期给前妻生的儿子抚养费,可以忽略他的倔强、“一根筋”,却格外在意作为她的丈夫最应该有的品质:厚道,正直,包容,有担当,吃苦耐劳。小杨也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幸福。
  小真说到目前为止,她都没有考虑过小杨说的这些。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她应该嫁给什么样的人,甚至到现在她还是不清楚什么样的男人适合做自己的丈夫。所以,这次离婚后,她不想再找了。
  有人说婚姻就是一场赌博,结果好坏无法预知,只能听天由命。这种说法值得商榷,毕竟凡事预才可能立,不预则废的可能性极大。就好比买鞋子,你总要清楚自己想买什么鞋子吧,想在何种场合穿?是皮鞋还是布鞋?是高跟的还是平跟的?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更适合自己?否则,随便提回家的一双鞋子,哪都不合适,很可能就被扔在了一边。有人说两情相悦,哪里会顾忌那么多?爱情至上,哪能那么理性、务实?激情所至,可以无所顾忌,可以无所不浪漫。但是,要长久维系好婚姻,仅凭激情是靠不住的;要经营一个幸福的家庭,仅有浪漫也是远远不够的。
择偶观要在青春期及时渗透
  当孩子把异性朋友领回家时,不少父母才发现这也不合适,那也不可心,于是就劈头盖脸地横加干涉。岂不知孩子之所以领回让他们难以接纳的对象,与他们平时的教育不无干系。婚恋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要趁早,要抓准时机,等到不能接受的后果已经显现,再去指责、埋怨、干预,其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小杨和小真的儿子都刚上初中,麦子说要在青春期早期也就是中学阶段,开始向孩子渗透择偶观的教育,比如可以当着孩子的面和家人谈论一些婚姻话题和故事,并有意无意地将择偶观融入其中。点点滴滴,润物无声,让孩子慢慢了解恋爱、婚姻那些事,慢慢知晓男人在婚姻中的责任和担当,知晓为人妻、为人母应有的品行,明白男孩正直、女孩善良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明确恋爱、婚姻中底线在哪里,是非标准又是什么。日积月累,让孩子慢慢建立起正确的择偶观。
  麦子母亲常说“人嘴常说大其王法”,实际上就是强调平日里家长“言传”的重要作用。在择偶方面,从小到大,母亲的“家境可以贫,为人不能贫”“不孝敬父母的人不要去沾”等话语一直萦绕在麦子耳边,并切切实实地影响了她对另一半的选择。麦子第一次将男友领回家时,几分钟的接触,母亲啥都没问,就悄悄地对女儿说:“是个好孩子。”多年后,麦子问母亲,为什么那么快就对未来的女婿有了评判?母亲说看眼睛啊,他眼里很干净,说明他来自一个纯良的家庭;目光很坦然,说明他心胸坦荡,不是有心机的人。
  麦子在女儿进入青春期后,便把恋爱婚姻教育列入了日程。她采取的正是日渗月透、水滴石穿、润物无声的方法。大学四年,尽管有男孩追慕,但女儿没有恋爱。为此,毕业前,她也曾对着校园里的一泓春水有过小小的遗憾,但她并不后悔,因为她不想游戏自己的感情。24岁那年,女儿恋爱了,她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妈妈。麦子问她喜欢男孩什么,女儿最先回答的不是颜值,不是家境,而是学识渊博、爱好广泛、正直实在、有主见、独立性强。麦子心里窃喜,这些不正是平常她所灌输给女儿的吗?
  有人说“嫁给该嫁的人”太抽象,很难把握。其实该嫁之人就是适合自己的人,至于“适合自己”包括哪些内容,这要看每个人的择偶观了。择偶观的教育宜早不宜晚,只有正确的婚恋观浸入思想意识深处,才可以让年轻人自觉、主动地付诸行为,清楚谁是最适合自己的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 (张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