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院麻醉医护团队
“门是一道屏障,将世界隔为两个模样,里面是紧张的寂静,外面是静默的紧张,白粉墙不敢碰怕灼伤,神经在恐惧与希冀间翱翔,咫尺比千里还远,一刻比一年更长,呼吸从遥远传来安慰,心脏才轻轻回到胸膛 ,一切顺利,醒来又是新的模样。”诗歌对手术室的描绘总是充满着浪漫主义,但现实中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面对层层门禁、捂得严严实实的口罩和手术帽、浓浓的消毒水味道、通红刺目的“手术中”灯牌……都会不由自主地紧张、恐惧。手术室更像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医生在前面冲锋陷阵,护士在后方做好保障,与医生完美配合,同时战场上还有一支“定海神针”——麻醉医生,时刻关注着患者的生命体征。
在成都市郫都区妇幼保健院手术室拥有一支敬业爱岗、技术过硬、热情活跃的麻醉医护团队,他们可谓是工作在手术台旁、无影灯下的“守护天使”。医院手术室由8名麻醉医生和11名护理人员组成,她们为医生提供娴熟的护理配合,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围手术期治疗,切实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行胜于言
“打一针让患者睡着,开刀就不痛啦!”是大多数人心中对麻醉医生的认识。事实上,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手术中麻醉医生不仅仅要减少患者的疼痛,还要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全程的监护和干预。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手术,因为儿童身体各个器官发育还不完善,身体代偿功能不及成人,所以更容易出现麻醉意外。因此儿科手术合理麻醉难度大,技术要求更高。
“来,阿姨抱抱。”做手术的是一个2岁的小宝宝,因右侧腹股沟斜疝急需进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为了缓解小宝宝的害怕,麻醉医生温柔地将小宝宝搂在怀里,同时娴熟地将精确计算的小剂量麻醉药物注入,小宝宝在麻醉医生的怀里进入深度睡眠,手术顺利开始。术中,麻醉医生细心有序地做好小宝宝各项生命体征监测与记录工作,随时处理突发情况,确保小宝宝处于平稳、安全的状态。手术结束,麻醉医生的工作仍在继续,在复苏室里麻醉医生带着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小宝宝的每一次呼吸,确保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风险,陪伴着小宝宝顺利苏醒。
每当配合手术医生圆满完成一台手术、成功抢救每一个危重患者、看着每条鲜活的小生命在期许中平安来到这个世界,便是手术室医护人员最有成就感和获得感的时刻。精诚合作
手术过程中,有非常多的仪器设备会发出各种声音,我们戏称为手术室内的生命交响曲,而奏响一首首生命交响曲的正是拥有“十八般武艺”的手术室护士们。
术前,护士们需要访问患者,了解情况,介绍手术流程,安抚患者及家属情绪,做好手术准备。换好洗手服、戴上蓝色帽子和口罩,一键切换成战斗状态,全副武装投入到一台手术中,纱布、手术刀、线剪、组织剪……细致地清点手术前、中、后每一个阶段每一样手术器械、敷料的数量和完整性,不能有任何疏漏。
一台简单的手术需要的器械可能就有二三十件,其中有些器械长得仿佛是“双胞胎”,但用途差别极大,护士们不仅要对手术现场每样器械摆放位置、作用了然于胸,还要“有眼色”,能读懂医生的每一个眼神,观察医生每一个操作,熟悉手术每一个步骤,并且对下一步操作能作出准确判断和迅速配合。除了心思缜密,体力也要好,护士们必须全程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有时候一台手术需要稳稳地站立好几个小时,不能上厕所,吃东西,甚至不能喝水。手术室里每天都会上演这样一幕:在两台手术之间,麻醉医生和护士们利用几分钟的间隙,赶紧吃个“战斗饭”,争分夺秒再次奏响生命交响曲。温情守护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令人无限喜悦又伴随着惊心动魄。对于需要剖宫产的孕妈,手术室有一套屡试不爽的好办法缓解她们的焦虑,“你冷不冷?热不热?”“你这是一胎还是二胎呢?”“老大几岁?男孩还是女孩?”“你打算再生一个宝贝吗?”诸如此类与宝宝有关的聊天对话,可以有效缓解孕妈的紧张,让孕妈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手术也会更加成功一些。
手术中,医护人员每一个眼神都在专注,与孕妈每一个对话都十分用心,字短情长,用温情架起生命的桥梁。手术室的麻醉医生和护士们奉献的是一丝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心,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和健康。(刘福敏 杨悦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