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版 医周刊·医者
·守护星星的人 记成都市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刘文
·幕后英雄 为术中生命护航 记成医附院麻醉科医生李朝明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2 医周刊·医者 2022年08月30日 星期二

守护星星的人 记成都市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刘文
    

人 物 名 片
  刘文,成都市成华区第七人民医院社区防治科负责人,从事精神卫生防治工作11年,对待精神疾病患者,她一丝不苟,体贴关怀,真正做到了视病人如亲人。她在岗位上积极结合“阳光救助”等精神疾病防治项目工程,为他们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让一颗颗“星星”看到了生活下去的希望。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我们要抛开对他们的成见,把他们比作一颗颗星星,在痛苦的背后找到闪光点。”作为在基层担任精神疾病患者照护服务的刘文说,让他们看到希望,让“星星”闪闪发光,有时候比药物更加有效。于是,她不辞辛苦,主动为病人们送药上门,主动和家属深度沟通,忙碌奔波只为“星星”能照亮自己的人生。

关怀无微不至
  家住成华区双桥子街道的邝女士年龄比刘文大几岁,但心智跟十来岁的小孩子差不多,每次跟着妈妈来医院复诊,总会“缠着”刘文陪着她,跟她说说话,安慰她。最近一次因为手上受伤不舒服,跟妈妈老是闹别扭,来复诊时还和妈妈赌气。
  “乖哈,我陪你们去开药。”刘文放下手中的工作,全程陪同母女俩一边就诊,一边像大姐姐一样开导、安慰邝女士,叮嘱她要听妈妈的话,按时服药,争取早日康复。复诊结束,看着邝女士依依不舍的眼神,刘文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像这样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在刘文看来已经是稀松平常。
  在工作中,刘文发现很多精神病患者基本不跟社会接触,就诊也往往是独自前往,但对就诊流程一无所知。对于这样的患者,刘文不怕麻烦,一律事无巨细,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等全程陪同,在这过程中,还会亲切地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生活、服药情况,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使他们顺利完成门诊就诊。
  成华区保和街道的患者张某,唯一的亲人只剩下妈妈一人,但妈妈发生过脑梗死,身体素质和反应大不如前。刘文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其申请了“阳光救助”项目,但张某的母亲因为脑梗死病史,听刘文解释了好几遍也没记清该如何申请。刘文又是写字条,又是跟街道残联专干联系。由于涉及患者是否常住本区,还得跟辖区派出所联系,刘文便帮助其跑腿,终于让患者得到了项目的帮助。

工作贵在坚持
  精神障碍患者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可能会被各种可怕的幻觉支配,做出自己不能控制的行为。“干我们这行,随时都要做好被误解、受委屈的准备。”刘文说道。但即便如此,她和同事们也从来没有退缩过:“想想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能让病人们看到活下去的希望,这是个神圣的工作,什么委屈都不算啥了。”
  除了每年在负责区域内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的常规大排查,每逢重要活动、重大节日期间,刘文都要亲自带队对全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全覆盖挨家挨户上门排查。在大家欢庆、休息的时候,她和同事们不是在排查,就是在排查的路上。刘文笑着说,她在微信运动平台上常年“霸榜”:“我的朋友都说,他们出去旅游登山的时候才有接近我的可能性。”
  今年2月27日,刘文一家本来约好去看儿子期待已久的美术展,但在前一天晚上,刘文突然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专管员的求助电话:外地返蓉人员因被隔离,而随身携带的精神药物只够维持一天,希望区精防办能帮忙送药解决患者服药问题。
  挂断电话后,对家人的愧疚和职业本能般的责任感在刘文的内心交织着,她向儿子说了声对不起,不过,儿子却微笑着回应道:“妈妈你去吧,病人需要你。”刘文听后十分感动,她在那一刻突然感觉孩子长大了。
  刘文说,家人的理解就是她最大的动力。在她从事这项工作后,家里人的支持也从精神上的认可转变为实际行动,在工作之余,刘文的儿子会主动跟随妈妈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关爱孤寡老人、义卖、保护野生动物等活动。“很荣幸我的工作能影响到我们的家风。”刘文说,在她的影响下,全家人都比以往更加乐观和善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