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正在接受“人工肝”治疗
家庭与生活报讯 (吴薇 记者 冯若冰)近日,中江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了一名肝衰竭患者,并为其进行了“人工肝”治疗。
这是医院首次成功将“人工肝”技术应用于临床,填补了县域领域该技术的空白,也为重症肝病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手段。
“近一个月来,发现自己皮肤越来越黄,连眼珠子也变黄了,甚至小便的颜色都如浓茶色样,自己也没什么食欲,闻到油烟味就恶心反胃,浑身乏力……”患者李大姐,42岁,患乙肝10余年,近期症状持续加重,随即到院就诊。
经检查后发现,因为疏于治疗,患者的慢性乙肝已一步步发展为慢性肝衰竭急性加重,收入感染性疾病科治疗。
“收入住院的当天,患者体内的总胆红素和转氨酶急剧升高,总胆红素已超过正常人10倍以上,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且总胆红素每日上升速度超过17.1umol/l,合并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手段阻止肝功能进一步衰竭,恐怕将会出现例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显斌介绍道。经过与感染性疾病科医生讨论后,决定为其施以“人工肝”治疗。“人工肝”技术可阻止致病因素对肝脏的进一步损害,暂时替代肝脏功能,为肝脏自我修复争取时间。
记者了解到,“人工肝”治疗,就是用人造的高科技材料模拟人的肝脏功能而构建一种血液滤过治疗方式。借助机器将患者的血液抽出来,在体外加工,通过不同的吸附柱净化后回输体内,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需肝脏合成或代谢的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暂时辅助或替代肝脏相应的主要功能,直至自体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对肝细胞再生不良的晚期肝病患者,“人工肝脏”则能改善症状,成为肝移植的“桥梁”。
在感染性疾病科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重症医学科为患者进行了“人工肝”治疗。经过治疗后,患者病情很快得到了缓解,总胆红素明显下降,转氨酶、凝血指标、血小板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治疗效果明显,皮肤巩膜黄染明显减轻,精神和食欲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十余天后,便好转出院了。
“肝衰竭病情进展迅速,如果不及时治疗,有一半以上的患者面临死亡的威胁,到了疾病的后期,如果不能及时肝移植,很容易出现生命危险。”赵显斌介绍道,“医院人工肝技术的成功开展,为县域肝衰竭患者增加了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新闻多一点
“人工肝”治疗适用于哪些病人
1.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前、早、中期;也可用于晚期肝衰竭患者,但并发症增多,治疗风险大。
2.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肝源、肝移植术后出现排异反应、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
3.严重胆汁淤积性肝病,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高胆红素血症患者。
4.其他疾病:如合并严重肝损伤的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中毒以及难治性重症免疫性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重症肌无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