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4版 观点
·“陪诊师”火热 如成刚需要不得
·瞄准难点堵点 让医养结合更通畅
·强迫症系精神疾病岂能娱乐化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4 观点 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

强迫症系精神疾病岂能娱乐化
    

点到为止
  自初中小张与同学发生一次争吵后,他总是会控制不住自己出现重复性念头和行为。然而小张的情况未得父母重视,还时常被同学嘲笑,病情日益加重。今年初,小张被诊断出强迫性障碍,即强迫症。在医生的指导下,小张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如今已经能正常生活作息。
  ——“分分钟逼死强迫症。”是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一句话。可能是因为干净的手机界面上出现了一个小红图标,一排码得整整齐齐的东西却有一个歪了,又或者是刷视频时一个人关门关到一半不关了。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或多或少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难受,便戏称自己多少有点强迫症。
  然而,强迫症是一种精神心理疾病,通常是遗传而来,表现为反复持久地出现强迫性观念或刻板行为,每天花在重复行为的时间为1-3小时,严重者可能更长。患者明知道这些行为没有意义但却不得不做,如和人说话前一定要摸头发,而且必须是 3次。患者会尝试克制自己从而陷入痛苦之中,容易诱发情绪焦虑,影响其正常生活。
  网络上有关强迫症的言论大多为戏言,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将强迫症娱乐化一方面误导大众强迫症不是什么值得就医的疾病,对强迫症不加重视,造成即使有些患者处于病情较轻阶段也难以被察觉,身边的父母、朋友也许会一笑了之,从而耽误了病情防治的最佳阶段。另一方面,对强迫症病情的娱乐化也使得此类患者群体无法得到正视,当他们想向外诉求获得帮助时,可能会被一句玩笑打入谷底,没办法获得理解和支持,从而自我封闭,更不利于病症治疗,甚至可能引发抽动症、抑郁症等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病情。
  同时,媒体娱乐引导了社会公众对强迫症的看法,也不利于社会组织或群体关注到强迫症的救治,对这方面的医疗研究相应也会迟缓,不利于诊疗手段的更新和改进。如果强迫症的患者增加,配备的医疗资源可能一时短缺,无助于患者治疗取得高效、良好的结果。
  因此,网络媒体首先要摒弃对强迫症的娱乐化处理,在内容选择上应正视强迫症是一种精神疾病,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更多正确的认识,要给予更多的理解而不是以玩笑不了了之。 (李钰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