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次日11时,十余名地震伤员搭乘直升机从震中转运至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初步处理和分诊。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走过了攻坚克难、砥砺前行的极不平凡奋斗历程。逐步实现从“管理、资源、行动”三个维度,全面推进“一体两翼”和“一案三制”四川卫生应急体系高质量发展,为科学、规范、有力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降低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威胁和维护四川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谱写了健康四川发展的新篇章。
灾难救援锤炼四川经验
提起四川卫生应急力量的成长,离不开 2008年的那场苦难。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牵动着全国人民的神经。面对这场新中国建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四川卫生应急体系迅速行动,严阵以待。全国乃至全球的应急救援技术力量纷纷聚焦四川,抗震救灾卫生救援经验在四川得到了检验和总结,汇聚成卫生应急处置的“四川经验”:灾区尽快开展自救互救;“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快速开展卫生防疫;尽快恢复医疗服务秩序保障当地群众就医需求。
此后,这套经验也得到了反复、多次的论证与丰富。2013年芦山县7.0级强烈地震救援中,累计救治伤员41504人次,震后1月住院伤员死亡率仅为0.97%,远低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 2.73%住院死亡率。2017年“8·8”九寨沟地震、2019年“6·17”长宁地震、2021年“9·16”泸县地震等紧急医学救援中,实施“一对一”治疗方案,医疗救治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今年9月,突如其来的泸定6.8级地震,给正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拼经济搞建设的四川带来叠加冲击。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健委迅即调度国家级、省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驰援泸定震中。四川省疾控中心组建了两支卫生应急救援队分别奔赴泸定县、石棉县,开展灾后卫生防疫、传染病防控、食品和饮水卫生、环境监测等相关工作。
面对一次次的重大灾难,从最初的忙而无序变得有条不紊,从缺乏经验到从容应对,四川卫生应急力量不断总结经验,从处置灾难和战胜疫情的应急处置实践中,锤炼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四川经验”。
应急队伍走向国际领先
每一次灾难来临时,总是有一群人为了百姓的安康,反应迅速,逆向而行,他们是紧急医学救援队的“白衣战士”。
他们来自于全省大型医疗机构和疾控机制中的不同专业、不同学科,被分类别组建成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卫生应急队伍(包括卫生应急快速反应小分队),形成国家、省、市、县多层次多功能的卫生应急队伍合理配置。陈康是四川省人民医院国家(四川) 紧急医疗救援队队长,据他介绍,这支队伍成立于2012年,经过多年的演变发展,现在整体上是车载队伍,相当于一个移动医院。“当灾难发生时,我们可以相当于一个县级医院救援的角色。不管是从救治技术、医疗装备、人员组织还是应急反应能力和快速部署能力,我们在中国所有救援队里面都是最快速的,最有经验的,最有干劲,也最能打的。”陈康自豪地说。
2018年5月5日,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牵头筹建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正式通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认证,成为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是中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EMT Type 3的国际应急医疗队。据该医疗队副队长金晓东介绍,全队覆盖所有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能独立完成28天的临床医疗工作。“我们就是一家功能比较齐全的‘医院’,承担着国际应急医疗救援的使命。这是我们四川应急人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作为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紧急赶赴尼泊尔参与国际医疗救援工作,于8小时完成筹备工作,48小时内抵达尼泊尔展开紧急医学救援,克服不断的余震、狂风暴雨、酷日高温等极端艰苦环境条件和重重困难,地震伤员得到快速、安全、高效的救治。
金晓东也参与了尼泊尔地震救援,他说这是一个分界点,标志着四川卫生应急力量实现了从自救到救人的进步。“展示了中国形象、四川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这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由原来的一支救援队伍,发展至现在拥有EMT国际救援队,国家级中医系统救援队,覆盖高原、专业性中毒、传染病创伤救援等专业学科。由国家、省级队伍为“主干”引领带动,市 (州) 卫生应急队伍为“多支”竞相发展,我省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也走向了国际领先。
航空5G增添科技力量
2019年6月17日22点55分,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次日17点12分,一架金汇通用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AW119专业医疗构型直升机从长宁县中医医院起飞,一个半小时后,一名重伤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抵达四川省人民医院附近的港泰大厦停机坪,十多分钟后伤员到院接受抢救。
这是成都市首个城市航空医学救援平台投入使用后首次进行的灾难救援,该伤员也是此次震后首个航空转运的伤员。据四川通航飞行服务中心主任张伟介绍,此次救援工作从申请到通过审批总共只用了4分钟,机上搭载医学救援设备,整个机舱相当于一个小型重症监护室。
近年来,四川省卫健委积极探索和推进航空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建设,通过与民间通用航空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方式,初步建立应急状态下航空医学紧急救援协作机制。
今年 9 月 5 日,泸定县发生地震,9月6日上午11点,十余名地震伤员搭乘直升机从震中泸定县磨西镇、得妥镇转运至位于泸定县县城的甘孜州职业技术学校。医务人员在直升机降落点对伤员进行初步处理和分诊后,又通过直升机转运至雅安市人民医院。
科技的力量让四川应急医疗跑得更快、更远。在“6·17”长宁地震中,还有个不得不提的标签——5G。过去,由于技术的原因,后方的专业技术、医疗资源无法有效应用到灾害现场,为医疗救援带来一定的限制。长宁地震发生后第二天下午,全国首辆5G急救车抵达长宁县中医院。这是四川省国家应急救援队5G应急救援系统的首次亮相。
利用5G应急救援系统,四川省人民医院与前线应急快反小分队就长宁县中医院的一例腹部损伤疑似脾破裂伤员进行实时远程视频会诊。这是世界上首个将5G技术运用于灾难医学救援的案例。
疫情防控树立“川军”形象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当年2月3日,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接到援鄂命令。在四川卫健委的统一指导下,陈康率队前往武汉。“我们以前是创伤型的救援队伍,面对武汉疫情时,要迅速转变为传染病救治型的队伍,这的确是一次挑战。”
抵达武汉后,救援队的任务是承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的建设。建院初期,防护条件简陋、医疗秩序未建立、通讯不畅等困难全都摆在面前。最让队员苦恼的,与过去地质灾害中“疏散伤员”的急救方式不同,传染病防控是反向的,需要把病人集中起来治疗,以遏制病情蔓延。救援队扛住压力,完善了《疫区工作人员感染驻地隔离预案》《医疗队人员健康监测管理制度》等,积极组织运作医务、护理、医技、感控等各方面工作,借鉴芦山地震、尼泊尔地震中移动医院的建设管理经验,一边评估一边完善。在救援队共同努力下,完整的临时性医院的设置管理模式和运行控制流程在战场上快速建立起来。
此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期,四川不断提升卫生应急能力,经四向出征和多次疫情考验,树立起了“善打大仗、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川军”形象。北上援“吉”,东进援“ 沪 ”, 南 渡 援 “ 琼 ”, 西 挺 援“藏”……他们战中练、练中战,创下“首次协同作战”“多次跨省作战”“派出人数最多”“转战历时最长”“单日检测量最大”等多个首次和之最记录。
不断完善应急指挥体系,重构组建全省一中心五专班指挥体系和11个常备工作组,建立常态与应急的即时转换机制。各级应急指挥部始终坚持每日调度、清单管理、挂图作战、逐一 销号,落实信息“日报告、零报告”,实施“省级支撑、市州统筹、县区落实”战时指挥模式,确保指挥系统始终保持激活状态和高效运转。近两年,成功快速处置了省内多个散发疫情,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四川卫生应急力量。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牟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