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5版 亲周刊
·天宫课堂的背后 三位“老师”的追梦故事
·字字情深传家风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5 亲周刊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天宫课堂的背后 三位“老师”的追梦故事


▲10月12日,学生在河南省科技馆收看“天宫课堂”第三课。(图片来源:新华社)

    

  前不久,“天宫课堂”再次开启。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了太空授课。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这三位“老师”,你了解多少?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将二度飞天的陈冬、再叩苍穹的刘洋、首次出征的蔡旭哲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名航天员的逐梦故事吧。

有梦想的人
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
  当一名航天员的梦想,14年前就在陈冬心里生根发芽。那一年,神舟七号飞向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把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红旗舞动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陈冬脑海中。
  2010年5月,陈冬正式加入中国航天员大队,可要实现飞天的梦想谈何容易。刚开始的转椅训练,每次转完他都会出冷汗,头也是晕乎乎的。他在家买了一把可以旋转的电脑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让妻子推着转。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要求过载达到8个G,即人体自重的8倍。这是挑战人体潜能的一项“魔鬼训练”。陈冬说:“你会觉得这8个G压在你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上,甚至感觉你的脏器都临时‘位移’,透不过气来。你明明没有哭,但泪水会不受控制地甩出去。”
  历经艰辛终淬火成钢。2016年,陈冬入选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完成了他的首次太空之旅。这次,他担任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带队出征。陈冬曾说,要为祖国出征太空,为载人航天事业奉献一生。有梦想的人总是知道自己要什么,再一步一个脚印地让梦想离自己更近。
  再访太空,出发前陈冬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孩子们说能不能带我们上去,我说没有票了,给你们留项作业,你们为什么想上,你们上去之后想干什么,回来之后我问问你”。
  陈冬还开玩笑说:“王亚平回来时说‘摘星星的妈妈回来了’,自己到时候就是‘检查作业的爸爸回来了’。”

心怀山海,眼有星辰
  刘洋是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2012年6月,她代表中国女性进入太空,离开天宫一号时,刘洋庄严地敬了个军礼,“我坚定地对自己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再回来”。
  此次距离她上一次太空之旅刚好过去了十年。
  备战空间站任务,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远超想象。出舱活动训练是强度最大、训练时长最长的训练。其中,水下训练又是重中之重。第一次参加舱外服水下试验,刘洋在120多公斤的服装中才工作了三四个小时,手就已经抖得拿不住笔、握不住拳,而后来真正的出舱活动训练,一次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
  出舱活动对上肢力量的要求很高,刘洋认为与任务需要相比,自己的力量还有一定差距,就暗暗给自己加码。体训时,她来得早,训得长,走得晚,回宿舍还要“加餐”,举杠铃、练握力器。
  刘洋说:“2012年的6月,我代表中国女性进入太空,那时是无比的幸福、激动、兴奋。此时此刻,我也坚定地说,中国空间站,我即将乘舟而来,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刘洋在出征前给孩子的信中写道,“你们既是妈妈的铠甲,也是妈妈的软肋。我是妈妈,也是军人,那一刻妈妈要出征上战场,这是一个军人的职责。因为妈妈爱你们,在那一刻看到你们,妈妈怕会有太多的牵挂和不舍,怕忍不住会哭……”

为飞天准备12年
  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中有一个新面孔,蔡旭哲。
  2003 年,神舟五号任务圆满成功,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得以实现。27岁的飞行员蔡旭哲坐在电视机前,深深地被航天员这一职业所吸引。经过努力,7年后,他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从 2010 年成为第二批航天员,到2022年第一次飞天,蔡旭哲为此准备了12年。12年来,蔡旭哲目送多批战友,出征太空、载誉凯旋,他说:“我觉得12年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过来以后我感觉也很快也很充实。”
  多年来,蔡旭哲目送多批战友出征太空、载誉凯旋。他说,只要自己没有飞天,就说明自己某方面还有差距,所以就要查找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去补自己的短板,直到自己具备了真正执行任务的能力那一天。
  他明白,只有更加努力地训练,才能更好地迎接机会的到来。针对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他常常一个人在航天员公寓里对着桌面模拟器训练到半夜。蔡旭哲说:“12年来,我时刻准备为祖国出征,一定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任务。”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