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6版 家周刊·家事
·坚守信仰写传奇 公道正派传家风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6 家周刊·家事 2022年10月27日 星期四

坚守信仰写传奇 公道正派传家风


1976年夏,朱筱秋和父亲合影。


朱良才和李开芬合影。

    

开国上将朱良才之女朱筱秋讲述她的父亲母亲

【家庭小传】
  朱良才,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历经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北军政大学政委、原北京军区政委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 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朱筱秋,系朱良才之女,1950 年出生,1970 年入党,曾服役于空军部队。

  走进位于北京东二环的一座四合院,红砖的房屋仿佛从遥远的时代走来,散发出一种质朴的年代感。阳光穿透繁盛的花草树木,星星点点,散落在一颗雕刻在影壁上的五角星,熠熠生辉。
  “这是我父母亲生前居住的地方,房屋设施比较简陋,但见证了我的成长,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开国上将朱良才之女朱筱秋看着眼前的一景一物,有关父母亲的记忆,如同眼前盛开的梧桐花瓣,一瓣一瓣,带着感动与温暖落在心灵深处。

心中有党就一定能找到党
  1900年,朱良才出生在湖南汝城县一个书香门第,9 岁读私塾,阅读了《大学》《中庸》等大量中华传统优秀典籍,培养了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和民族气节,让他萌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1925 年,他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
  回想父亲的革命生涯,朱筱秋认为,白色恐怖下,是心中的革命理想让父亲把生死置之度外。
  “今天我真正成了一名共产党员,即使献出生命也死而无憾。”这是朱良才入党宣誓后对入党介绍人说的一句话。从此,党在朱良才的心中至高无上,他决心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言。在后来的多次战斗中,他遭遇数十次劫后余生,右臂受伤留下终身残疾,但是他一心向党,不畏任何困难。
  1937年3月,西路军西征失败后,在石窝会议上,确定李先念负责带领左路军向西去新疆,副总指挥王树声与朱良才负责带领右路军向东去陕北。可没走几天,队伍就被打散了。
  “三月的祁连山上依旧冰天雪地,父亲只身一人徒步去找红军。一边要躲避马匪的追杀,一边要忍受严寒与饥饿,常常是白天隐蔽,晚上沿着祁连山北部边沿钻树林、翻沟谷……渴了就抓几把雪塞进嘴里。饿了就从地上抠草根抵饿,甚至找牛粪、马粪中未消化的苞谷颗粒充饥。历经36天,终于找到了红军。”回想起父亲这段艰苦卓绝的往事,朱筱秋眼中闪着泪光。父亲是凭着怎样的意志和信念才坚持下来?“只要我们心中有党,就一定能够找到党”是父亲的铮铮誓言。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朱良才被中央指定以秘密身份担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秘书长,对外称“吴秘书长”。他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机智灵活地斗争,营救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和西路军失散、被俘人员。
  1939年后,朱良才在晋察冀军区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这期间,他协助聂荣臻司令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他建议并领导了“政治建军”“创建模范党支部”“争当铁军”等活动;培养、发现和树立了诸如狼牙山五壮士、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民兵英雄李勇、雁翎队等典型,运用典型来激发全体指战员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信念使人百折不挠
  “如果说父亲的革命经历充满着传奇色彩,母亲李开芬的经历同样也是九死一生,甘为革命事业牺牲一切”。
  李 开 芬 1931 年 参 加 革 命 ,1933 年参加红军,历任宣传队长、妇女先锋团秘书、(营)分总支书记,参加了长征。1937 年,20岁的李开芬担任西路军妇女团秘书,西路军兵败祁连山,妇女团许多官兵被俘,为使李开芬屈服,马匪甚至打断了马棍。可是受伤的李开芬非但没有屈服,还和战友们一起策反了一个马匪传令兵,从敌人的魔窟中逃出来,回到了党的怀抱。
  “母亲脱险后来到了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当时父亲在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担任秘书长,经谢觉哉和王定国介绍,他们在兰州结为伴侣。”朱筱秋说,父母亲都九死一生,他们把个人的情感都融进了党的事业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开芬先后担任过华北军区直属政治处主任、第四机械工业部政治部副主任、原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1988年被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信念使人百折不挠,坎坷使信心更坚定。’这是母亲曾经对我们说过的一句话,具有非常深远的教育意义”。每当朱筱秋遇到挫折,母亲的这句话就给她带来无穷的力量。
  父亲一生淡泊名利,公道正派。他自参加革命后,职务起起落落,但从无怨言,始终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58岁那年,父亲本可以在职休息养病,但他没有,而是主动请辞,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让位的开国将军。
  “小学课本中的 《朱德的扁担》一文,我们从小读过,但不知道作者是谁。直到长大看到《星火燎原》后,才知道竟然是父亲写的。几十年来,他从未跟我们提过这件事。父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上对我们严格要求,培养了我们正直勇敢、勤奋好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朱筱秋说。

父亲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
  “父亲退休时58岁,他始终坚持学习。即使到了晚年,身体衰弱,视力衰退,他仍坚持在病榻上,戴着深度老花镜,拿着高倍放大镜读书、看报、学文件。”朱筱秋说,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家人的榜样,让她不知不觉也爱上读书。
  朱筱秋回忆,学校停课了,父亲就拿来一套《毛泽东选集》,嘱托她要认真阅读做好笔记,好好领会其中的道理。“在学习《毛泽东选集》时,我遇到疑问就会去问父亲,每次父亲都耐心讲解,也会让我谈谈读后感,还不忘鼓励我几句。在父亲的引导下,我通读完《毛泽东选集》四卷,父亲又拿来《列宁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让我继续学习。是父亲引导、培养了我的读书兴趣。”朱筱秋笑道,现在想起来,很怀念那段在父亲身边读书的日子,从这些经典著作中她感悟到了思想和力量。
  朱良才一生南征北战,从未动摇过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真正地将自己磨砺成意志坚定的革命良才,撰写了《一根灯芯》《朱德的扁担》《这座山,它革命》《练兵与御寒》等四篇传世佳作,被毛泽东誉为“军之良才”。
  “读父亲的文章总能带给我很多感动。每一篇作品都能感受到红军坚贞不渝的理想信念、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积极奋进的乐观心态、无坚不摧的斗争意志。父亲的作品给了我人生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朱筱秋说。(陈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