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支付宝年度账单提前出炉,你的年度生活指向关键词是什么?我的老友D会毫不犹豫地晒出——花店,她一整年消费最密集的地点,居然是花店!
我和D有十几年的交情了,过去和她在一个城市生活,只知道她心灵手巧还特别爱折腾,却从没有听说她喜欢鲜花。问她理由,她回答:送花给自己啊,我都四十了,还不能对自己好一点?
D说过,生活是自己的,是在上面画上鲜花,还是喷上灰色,全由自己选择。但身为一个母亲,有责任将生活涂上五彩斑斓的颜色,让孩子从小就尽览美好,才不会因为匮乏而胆小怯懦、仅靠仰视别人而活。女儿因为有这样的滋养,成长得既阳光又自信。
一
与此同时,朋友蔡女士说起了她的困惑。儿子小君上四年级,成绩一直很好,就是特别胆小,也不合群,她以为等长大了会慢慢变好。然而最近她觉得事情比想象中严重得多,她带小君去参加婚礼,原计划小君要做花童,但是小君缩在后面说不想去,其实是不敢。用餐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大大方方地喝饮料、吃点心,只有小君看着妈妈,妈妈让他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但他的眼睛却一直朝其他小孩的碗里看。
蔡女士家里算得上是小康之家,为什么孩子会这样畏畏缩缩?经了解,蔡女士家里光出租房就有两套,但是他们全家都过得异常节省,比如蔡女士的头发还是一年前去修剪的,衣柜里大部分衣服都是两三年前买的,每顿饭吃得也很将就。蔡女士自称没有什么朋友,也无特别的爱好,唯一感兴趣的,是将两人的收入存起来,然后再计划多买一套房子。蔡女士说自己从小和父母挤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父母经常说,这世界上只有房子是最可靠的,最值钱的,其他都不算。在这样的熏陶下,蔡女士的生活重心全都放在了挣钱买房上。
这显然是匮乏感的代际传承,生活拮据的父母用他们局限的认知给生活下定义,蔡女士全盘吸收,于是尽管收入是父母的几十倍,却没有过得比父母更精致,更轻松一点,反过来却成了金钱和房子的奴隶。
二
我问蔡女士:你想过拥有好几套房子后,要怎么生活吗?她突然愣住了,答不上来。“那你以后想让孩子过什么样的生活呢?”蔡女士说:我希望他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她说的都是个人发展的愿景,却没有回答想让孩子过怎样的生活。虽然他们是小康之家,孩子要什么都能买得起,实则,她几乎不会给孩子买除了学习用品以外的东西,他们家除了一个书柜的书以外,孩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太多东西。这就是孩子为什么会对别人杯子里的饮料看呆了,却不敢伸手去倒,因为他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资格去拿,更不确定喝完会不会换来母亲一顿数落,所以他只能一如既往地压抑自己,隐忍自己的感受。
心理学有句话叫做:你自身没有的东西,是给不了孩子的。蔡女士自身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没有对自己的欣赏,所以她教不了孩子如何自爱,以及如何得体地享受生活。
“最好的教育,就是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这句话说得在理,但有个前提,那就是父母高度自尊,懂得爱自己。这种爱,当然不是建立在挥霍无度上,而是建立在对自我的认可和欣赏上面。
三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我们不是用物质在培养孩子,是用精神。父母精神饱满、充满热情,孩子就能充满能量地去探索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记得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被迫流落异乡的家庭,一家三口住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里,但依旧笑声不断。丈夫问妻子:老婆我们今天晚上吃什么?妻子回答:吃黄金条、翡翠花,还有幸福果。孩子一听嚷嚷着要快点吃饭。实际上,真正的菜是炸薯条、水煮西蓝花和圣女果。而有了母亲的好情绪和创意做点缀,孩子就如同吃到了饕餮美味,非常开怀和满足。
有教育家说,一个家庭里母亲才是掌握幸福航线的舵手,母亲的生活态度,以及自我感受会极大影响孩子的世界观。她们愿意从不完美的生活中去提炼和创造更多的美好,让家庭四壁亮堂,也让孩子的人生有了温暖的方向。
因此,有个愿意折腾又爱生活的妈妈,真是孩子的福气。
(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