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2版 要闻
·当中医药遇见了音乐……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设中医夜间门诊 中医治未病“不打烊”
·成都市双流区 探索社会办医新模式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2 要闻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成都市双流区 探索社会办医新模式
    

  鼓励社会办医有序发展,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紧缺和不均衡等问题是当前我省卫生健康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年来,我省多次出台措施鼓励社会办医的相关政策,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和占比均有提升。不过,“办起来”只是第一步,关键是要让患者愿意“走进去”。由于在过去,民营医疗机构的总体社会信誉水平不及公立医院,患者面对社会办医疗机构的时候总会考虑再三,因此,做好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信用建设,帮助它们有效建立信用体系是解决社会办医疗机构终端问题的关键环节。
  如今,成都市双流区启动了全区社会办医院范围内的医疗机构与医务人员“信用+综合监管”试点工作,共有辖区内21家社会办医院、执业医师和护士1521人被纳入试点,建立起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
  一系列措施实施下来,市民自然最想看到的是实际的变化,那么,这一系列监管机制的落实,双流区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市民们愿意到那里去看病吗?来听听两位院长的讲述。

做的是实事 效果很明显
  位于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成都京东方医院是由大型科技集团投资建设的三级综合医院,设置床位2000张,日均门诊量1000人左右。该院院长王海龙介绍说,自今年接受双流区“信用+综合监管”后,医院的很多细节都发生了正向变化。
  “从今年开始,我们的每一位入职培训的医务人员都签订了依法执业承诺书,同时区卫健局会择期为我们医院进行信用体系建设和执业行为等方面的培训和考核,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要求。”王海龙说,双流区会定期同医院负责人开展会谈,强调诚信立院、依法行医等方面的重要性,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让医院管理者时刻把信用体系建设放在首位。根据相关要求,京东方医院第一时间建立了院内的培训和考核机制,让信用建设落实到了每一名工作人员。
  “现在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就能直观体会到变化。相较于以前,门诊大厅的工作人员说话的语气更轻柔了,门诊室的医生和病人对话时也更有耐心了。最直接的正效应就是患者对我们的评价,都说医务人员热情有耐心,这对医院未来的前景绝对是有好处的。”王海龙评价道,这一系列针对性的准入、改善和考核都落到了实处,“是真的在为我们的发展着想。”王海龙说。

真心服务不是找麻烦
  除了京东方医院这样的大型医疗机构,双流区的社会办医疗机构中还有像爱民医院这样服务基层的小型综合体。据该院院长肖建波介绍,爱民医院位于双流区东升街道,共有员工85人,服务范围覆盖街道。
  “今年多了这些指导和考核,老实说会比平时多很多事情,但都是值得的。”肖建波提到,作为一家基层规模的民营合伙医院,像这种信用体系建设上的专业指导,他们是求之不得的。“我们常被区上请去交流座谈,被反复强调诚信建院和依法依规行医的重要性,并提出专业的指导和改进建议,这些如果让我们自己去琢磨,就有可能一时间想不出来,每一次交流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肖建波说,一系列指导、谈话和考核,对医院的每一个工作人员来说都是学习提升的机会。
  据悉,在结果运用上,双流区充分发挥“奖优罚劣”作用。双流区发改局、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在每个季度都会共享医疗机构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与医疗机构校验、等级评审、医疗保障服务协议签订、职务任免、职称评聘、评优评先挂钩,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定期在信用平台公布严重失信者“黑名单”,让严重失信者“无处遁行”。
  有了“黑名单”的存在,社会办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会时刻绷紧一根弦,力争让每一项工作做过“及格线”,不侵害患者权益,医务人员的诚信执业积极性也得到有效调动。“我感觉这不是找麻烦,而是真心在为我们提升服务,让我们更好。”肖建波说

打分公示 市民放心选
  双流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各相关部门对21家医疗机构进行打分后,会按照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经评价,21家试点医疗机构A级单位6家、B级12家、C级3家。评价结果由发改部门分别在政府网站、信用信息平台等进行“双公示”。并根据信用等级高低对21家医疗机构采取差异化的监管,对信用状况好的医疗机构,降低抽查频次;对存在失信行为的医疗机构,提高抽查比例和监管频次,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社会办医“信用+综合监管”试点工作实施近一年来,全区现有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疗秩序和患者就医体验有效提高,执业风险得到进一步防范,“只有把信用体系建立好、指导好,市民才愿意去社会办医疗机构看病,这样能有效解决社会办医发展的终端问题。”该负责人说。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