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06版 医周刊
·筑牢银发族免疫屏障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06 医周刊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筑牢银发族免疫屏障
    

  从冷藏箱中取出疫苗,完成“三查七对”,注射进受种者体内,完成这一过程仅需数分钟。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的背后,实则凝聚着老人及其家属、接种医生、家庭医生和社区干部的共同努力。

入户
  冬日的夜,来得很早。不到晚上7时,已是漆黑一片。李冬艳穿好白大褂,戴好N95口罩,再次确认了冷藏包的温度——6摄氏度,随后提起冷藏包出发了。李冬艳是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的一名护士。当晚,她要到辖区内72岁的陈阿姨家中为其接种新冠疫苗。考虑到老人有基础疾病,李冬艳特意带上了血压计、血糖仪,在接种前为老人查体,“需要保证慢病不在急性发作期”。此外,她准备了肾上腺素等常规抢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陈阿姨的独生女对母亲接种疫苗有些不放心,要求老人接种时她必须在场,而她工作又比较忙,下班后才能赶过来,所以李冬艳和同事只能晚上上门为陈阿姨接种。“老年人接种是当下的重点工作,我们随时候命。”李冬艳说。
  当李冬艳还在路上时,纪璇和郭莉已走进了陈阿姨所住的小区。纪璇是老人的家庭医生,郭莉是社区居委会干部,二人平日就跟老人很熟。进门后,她们并没有提疫苗接种的事情,而是先和老人聊起了家常。“晚上吃的啥?”“家里物资够吗?”“有什么需要社区帮忙解决的”……“这是为了让老人放松。”纪璇说,对于有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老人,接种前一旦过度紧张,易诱发血压升高,这种情况下只能暂缓接种。因此,缓解紧张情绪是老年人接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就在三人聊得热络时,李冬艳和老人的女儿赶到了。“大夫,没问题吧?”一进门,老人的女儿便不安地问。查血糖、测血压……一切检查完毕,李冬艳说:“放心吧,接种完,我们会继续陪阿姨度过半小时的留观期。”听说李冬艳不会马上走,老人脸上露出了舒缓的表情。李冬艳从冷藏包中取出疫苗,随后,给老人左上臂涂抹酒精。随着针管中的液体不断减少,一剂新冠疫苗很快被注入老人体内。

温度
  除了入户接种,为老年群体提供周到细致的疫苗接种服务,是提升这一群体接种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
  天府新区,一辆经过改装的公交车停靠在街边,几名穿着白大褂、戴着浅蓝色医用防护口罩的医护人员和穿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正在有条不紊地布置现场,电脑、医用冰箱、网络与电源设备、消毒与接种工具……这是一辆流动疫苗接种车。车旁,摆放着很多板凳,用作留观区的临时座椅。
  当天,天府新区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移动接种队走进社区。“今天有没有吃药?”“有没有不舒服?”“测一下血压和血糖。”……接种现场,医务人员详细地询问每位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既往病史。“不管是在临时接种点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要为有意愿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进行登记,判断他们的身体状况是否适合接种。”华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健康促进科副科长兰希说。“大夫,我今天还能接种吗?”71岁的宋爷爷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尽管处在平稳期,但现场测量时血压偏高,便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在一旁稍作休息。“这两年,我们接受了多次有关如何判断接种禁忌的培训,当遇到复杂情况时,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会聚在一起讨论、评估。”兰希说,像宋爷爷这种情况,只要慢性病在平稳期,血压、血糖正常且没有其他身体不适,就能接种。四川省还建立了电子化疫苗接种档案,老人只需现场提供身份证号或社保卡即可接种。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司长夏刚表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印发《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对优化预防接种服务、细化各项服务措施作出安排,包括继续设立老年人绿色通道、临时接种点、使用流动接种车,最大限度地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改变
  口含雾化杯,深吸一口气,然后憋气5秒钟,再正常呼吸,“嘀”的一声后,雾化杯被工作人员取出。66岁的北京市民王大爷,在北京市海淀区花园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全程不到1分钟。随着我国新冠疫苗研发不断取得新进展,疫苗接种方式也在发生变化。近期,北京等地启动吸入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疫苗的接种工作。目前,这两类疫苗用于加强免疫接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老年人的接种意愿。
  王大爷和老伴儿已经完成了新冠疫苗的全程接种。之前接种完疫苗,他和老伴儿的胳膊会有点儿疼。说起和这次的不同,王大爷说:“吸入式的疫苗一点都不疼,还有一丝甜味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免疫服务室主任余文周表示,从目前的数据看,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不高于其他疫苗,而不良反应80%以上为一般反应,主要为局部疼痛、红肿、硬结,以及一过性发热、乏力等。“我们分析监测系统的数据,并没有发现接种新冠疫苗对老年人慢性病病情有影响。”余文周说。
  “疫苗吸入以后可能有一点口干的症状,多喝水就能够缓解。”在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李冬艳负责的辖区近期也有很多老年人选择接种吸入式新冠疫苗,“10个老年人中,大概有八九个选择接种”。

释疑
  “我们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尚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群往往有三个方面的情况。”夏刚表示,一是对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意识不足,觉得自己日常活动范围有限,接触病毒的机会比较少;二是本身有基础性疾病,担心接种疫苗会发生异常反应,对接种有顾虑;三是存在失能或半失能情况,感到接种不方便。
  “要打消老年人的顾虑,我们首先要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再给老年人做科普。”李冬艳边说边拿出一个纸张已有些褶皱的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新冠疫苗接种相关知识,这是两年来她参加各种培训做的笔记。“尤其涉及老年人接种的内容,我都专门标记出来”。李冬艳说。
  《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明确了四类国内新冠疫苗禁忌证。
  “国家层面对这些禁忌证做了明确说明,我们基层医务人员就有了操作指南,心里也有了底。”李冬艳说,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她已对接种禁忌证烂熟于心,“老人若有疑问,就会把这些信息传递给他们”。

合力
  国家疾控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86.42%完成了新冠疫苗全程接种,80岁以上老年人全程接种率为65.8%。《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提出,要加快提升80岁以上人群新冠疫苗接种率,继续提高60~79岁人群接种率。多位受访对象表示,80岁以上老年人基础病的种类更多,提升这一群体的接种率面临的难题也更多,需要社会各界进一步形成合力。
  “应该进一步发挥老人子女的桥梁作用。”郭莉说,很多老年人是由子女照护,比如,陈阿姨原本接种意愿不高,社区工作人员虽多次到家里做动员,但老人对接种疫苗还是心存疑虑。随后,社区人员转换思路,与陈阿姨的女儿沟通。在女儿的劝导下,陈阿姨最终同意接种疫苗。
  相关专家表示,除了由子女照护外,部分老人住在养老机构或医疗机构,应发挥相关机构作用,提升老年人接种意愿。比如,对护工做好培训和科普,再由他们对老年人进行宣教。
  值得注意的是,《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方案》将加强免疫接种间隔时间从6个月调整为3个月。对此,余文周表示,将间隔时间缩短,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率,降低老年人感染后得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余文周介绍,国内研发单位研究数据显示,在完成基础免疫3个月后或6个月后进行加强免疫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水平大体相当。目前,多数国家和地区已将第一剂加强免疫时间间隔调整为3~6月。境内外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研究显示,完成基础免疫3个月后或6个月后进行第一剂加强免疫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微信公众号健康中国发布的信息称,目前,全球范围内,老年人接种中国新冠疫苗已达数亿剂次,年纪最长的106岁。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接种新冠疫苗的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率略低于年轻人。“我们希望走出疫情,我们更希望老年人等脆弱人群和年轻人一起走出疫情。”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专家团队在近日发表的文章中道出了这一美好的愿望。(据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