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 脱贫攻坚
健康扶贫民心计划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为全面落实城乡医疗卫生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进一步深化全域结对帮扶甘孜州九龙县工作,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在2017~2020年共派出近百名医务人员参加“万名医师下乡”医疗队,他们从平原走进高山,走进了九龙县人民医院甚至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为当地百姓送去健康,为当地医疗能力建设倾尽全力。如今,九龙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甲”,各基层医疗机构也专业且活跃了起来,记者采访了其中3名亲历者,感受到了高原县城和乡村医疗能力上的“从0到1”的改变。
药房有了人情味
在常人眼里,医院的药房可能是技术含量并不高的地方,药师要做的似乎就是机械地按照医生开的处方为患者配送相应的药物。起初,九龙县人民医院的药师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当青白江区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主管药师陈学梁来了以后,他们的意识得到了根本的改观。“除了药房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医生也不怎么对病人叮嘱一些服药事项,这也导致了当地很多病人用药常识的缺乏,甚至有人觉得什么药吃多了都要上瘾。”为此,陈学梁下班后都会回到自己在九龙县的租住房里反复思考应该如何去帮助群众改变这种错误的想法,并改善用药不规范的情况。他拟定了发药流程,从药物发出开始便加强宣教与告知,在患者复诊时及时了解用药情况。
接下来,一个小小的药房“台前改革”开始了,在陈学梁的指导下,药师需要向每一名拿药的病人叮嘱一些细碎但很重要的事情。在陈学梁的努力下,九龙县人民医院的药房变得“热闹”了许多,药师们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也变得“唠叨”了起来,这一句句叮嘱让药房多了几分人情味。
儿保变得更周到
九龙县呷尔镇卫生院一直在为当地提供儿童保健服务。但长期以来,这里的儿保靠的都是一条皮尺和一个体重秤,前来帮扶的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杨宗皓直言,要把这家卫生院的儿保服务带起来,几乎是个从零开始的工作。
有一次,卫生院组织医务人员去九龙县人民医院进行辖区重点人群及慢病人群体检工作,杨宗皓刚到县医院就被请去为一名出生仅40天的重症肺炎患儿会诊,在经历了九死一生般的抢救以后,杨宗皓对提升当地医疗机构对儿童早期疾病识别能力的愿望更为强烈。按照对口帮扶“师带徒”模式,杨宗皓在呷尔镇卫生院带了2个徒弟,不过这2名徒弟刚从卫校毕业不久,甚至从未接触过临床。为了让他们掌握儿保技能,杨宗皓就利用每个预防接种的日子,带着徒弟做0~6岁孩子的儿保:“带他们一起做,检查出一个说一个,让他们学会识别。”后来,杨宗皓会让徒弟慢慢上手操作,久而久之,徒弟们也成为了基层医院层面的儿保“熟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指导,如今这两位徒弟已经基本掌握了0~6岁幼儿学龄前生长发育监测的基本技能,卫生院也能够通过儿保服务做到对营养缺陷、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和多种遗传代谢病的初步识别。
两位“徒弟”开窍了
帮扶生涯对于每位医生来说,或许都是一次“离乡之行”,但对于青白江区人民医院超声科主治医师谢其燕来说,更像是一次“回家”。
帮扶期间,谢其燕因为一张工作照在同事之间成了红人:照片中,为了教会当地医生使用超声设备,谢其燕用超声探头对着自己,让医生们看着自己体内的动态识别超声信息。和杨宗皓一样,谢其燕也在九龙县湾坝乡中心卫生院带了徒弟。“这里的设备只能支持开展甲状腺、颈部血管、腹部、乳腺等较为基础的 B 超检查工作,但也能帮这里的老乡解决不少问题。”谢其燕说,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专业化问题,B 超报告甚至还需要手写。于是,谢其燕带着卫生院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困难,终于在2020年4月为湾坝乡中心卫生院建立了第一个超声科。科室虽然建立起来了,但缺乏专业的医生,此前负责超声检查的医生甚至还在兼任药剂、护理、财务上的工作,于是,为了让超声科有一个专业化的团队,谢其燕不放过任何一个教学机会,只要有病人来做检查,就把同事叫过来,耐心给他们讲解设备操作方法和诊断思路。实在没有病人的时候,谢其燕就自己当“病人”,于是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在谢其燕的努力下,卫生院的超声科初具规模,超声科医生也基本具备了独立辨识超声诊断的能力。“我生在川西高原,能够回到这里为‘老乡’做一些事情,我感到很欣慰。”谢其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