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安市卫生健康与人才服务中心 高瑜
上班时忙着看病人,下班后忙着写论文。据一家省级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介绍,他平均每天要做2~3台手术,忙的时候要做4台手术,一天站六七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根本没有精力再搞科研,更别说要在医学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职称,是衡量一个技术人员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挂牌“标签”。没有职称这个“标签”不行,有了又并不一定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全部。
而医生这个职业,也和其他职业都是一样的,需要评选职称,而评选职称就需要发表论文。因为发表论文是职称评定的一个硬性指标,特别是撰写的论文发表在哪一个级别的报刊上,这与职称的评定结果是息息相关的。
目前,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评审标准主要还是偏重于理论型,而有关临床实践技能的考核内容不多或不可靠。如要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多少篇以上等。而经验性的专业文章则不属“论文”。殊不知,许多医生无时间、无经费从事科研,大量时间用于临床诊治,通过长期的观察、思考、总结,有不少宝贵的诊治经验、心得或大大小小的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这是长期行医的精华。他们带学生传授或将这方面的内容总结成专业文章并公开发表,以供同道及后人借鉴。应该说,这是他们对医学事业的一种贡献,应该成为晋升的条件之一。但是,“硬指标”中将这些东西排斥在外,因为它够不上“论文”的级别。
此外,由于临床医学在各学科上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些学科已发展得很成熟了,而有一些学科刚起步,或正在蓬勃发展。前者因为成熟了,定型的东西太多了,难以有所发明、有所突破,因而需要学术探讨的东西不多,学术论文当然会少,而且往往集中在少数“权威”的手上。而后者因为正处在发展的初期、加速期阶段,各种探讨不断涌现,论文必定很多。结果是一些学科的医生很难拿出符合“条件”的论文,而另一些学科的医生则相当容易。同时,临床各科的工作忙闲不一,有些医生整天忙于手术,或每天诊治大量患者,废寝忘食是经常的事,而有些科室或医生则相对闲得多了,有时间静下心来搞学术、写论文。这方面的例子也不少。
那么,如何为临床医生晋升职称减负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评高级职称应更看重临床能力。在临床实践考核方面不妨设操作及答辩两部分,以操作为主。考核的内容可按各科的不同而设。如内科、儿科主要以采集病历、病历书写、开医嘱、进行各种穿刺(也可用口试方式进行),妇外科的应侧重于手术操作,最后由专家组提问答辩。同时要把那些高质量的临床经验总结视为优秀论文一样看待。要约请第三方调查患者的“口碑”“满意度”,并作为其中的一项评审条件。可对社区等基层医生参评高级职称开“小灶”,定“金标准”,主要注重为患者服务的业绩和能力,适当放宽论文、学历条件。
临床系列与医学教育系列分离:临床医学职称评审应为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医学教育系列应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临床系列评审内容更应注重专科领域的临床技能,比如该专科大中小手术的开展情况、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情况、医疗质量和医疗事故情况等。一个主任医师可以是医学院副教授,一个医学教授可以课上得很棒,SCI论文发表了很多,但临床上只是评个副主任医师。
通过以上措施,对不同的医务人员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强化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将其作为职称晋升的主要指标,促使临床医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临床业务,提高临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