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版 医周刊·医者
·汪凤兰:是党让我有了精彩人生
·核医学科尖兵 29载矢志不渝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2 医周刊·医者 2021年07月20日 星期二

汪凤兰:是党让我有了精彩人生


汪凤兰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宁蕖
  去年十月,是81岁的汪凤兰此生心情最低落的一个月——工作了55年后,她正式退休了。
  以往的清晨6点50分左右,汪凤兰就会起床去四川大学门口搭乘医院的班车赶往华西第二医院锦江院区,“路上要四十几分钟,晚一点就会堵车。”
  在医院,这位八旬老人一待就是一整天,“儿科病人是比较多的,只能少喝点水,少起身,才看得完。”达到六十岁的退休年龄后,这位对儿童遗传性血液病有深入研究的教授被医院返聘,又在岗位上坚守了二十余年。
  正式退休后,汪凤兰时常在家中整理老照片,回首以往的峥嵘岁月,“一闲下来还不知道该干点啥,心里空落落的。”

“那是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把我引向了精彩的人生。”
  6月23日,在四川大学“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汪凤兰领到了一枚纪念章,“我心里有太多想对党说的话,都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了。”回家后,她把纪念章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上。
  1940年,汪凤兰出生于乐山沙湾一个矿工家庭,“那时候家里穷,医疗条件也不好,我的兄弟姐妹都因为生病去世了。”那个动乱的年代给年幼的汪凤兰留下了伤痛的回忆,“其实他们得的都不是很难治的病,有个哥哥是肝炎,还有一个甚至因为得了疝气就去世了,那时候我就很想当一名医生。”
  解放后,汪凤兰有了进学校读书的机会,“是党给了我学习知识的条件,让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小就立下了当医生的志向,上大学后,她自然选择了医学专业,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汪凤兰内心的激动和自豪无以言表,她在心里暗自下定决心,要把一生奉献给医学事业,“是党把我引到了一条铺满鲜花的道路上,让我有了精彩的人生。”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1966年,大学毕业后,汪凤兰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1965年我就提出了申请,要向组织靠拢,成为预备党员后,写了一年的思想汇报。”
  “亲爱的党:这个月来,我一直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毛主席曾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句话鼓舞着我……”
  至今,汪凤兰仍保存着那个泛黄的笔记本,上面工整地用钢笔写了12篇思想汇报。
  因为身材高大,从四川医学院毕业后,汪凤兰被分配到了骨科,“骨科很少有女生,因为需要力气。”不久之后,因为儿科医生紧缺,汪凤兰又被分配到了儿科,“那时候也没有多想,党叫干啥就干啥。”
  汪凤兰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五十几年。
  “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在我刚参加工作后没多久,就遇到过一个因为重型地中海贫血失去了七个孩子的妈妈。”汪凤兰记得,那位母亲抱着自己奄奄一息的第七个孩子,哭着对自己说:“我前面六个都是一输血就好点了,但是我没钱给他们输血,这个孩子我放在你们这了,求求你们帮他输血,救救他吧。”最终,这个孩子还是没能救活,这位母亲绝望的眼神深深刺痛了汪凤兰,并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她开始潜心研究起了地中海贫血症。
  1993年,汪凤兰被选派到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习,“主要就是去学习他们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这是救命的技术。”1994年学成归国后,因为医院不具备移植病房等硬件设施,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未能开展,“这些重度地中海贫血的孩子,如果不做移植,就只能靠输血维持生命,一方面费用很高,另一方面副作用也很大。”
  2005年,在汪凤兰和同事们的多方努力下,终于在华西第二医院开展了西南地区第一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手术很顺利,那个孩子现在也长大了。”
  年轻时,汪凤兰最爱读的书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说起书中的“金句”,她感慨万千,“我想,我没有虚度年华。”
  如今,在林荫街9号院一打听,人人都知道住在这里的汪老医生,“退休这段时间,我没事就在楼下给院里的孩子看诊,有点头疼脑热,不太严重的,我就告诉他们吃些什么药,大家都知道我以前是医生,门口的保安有什么不舒服也会找我。”
  今年5月8日,世界地中海贫血日这一天,医院邀请汪凤兰回院参加义诊活动,在门诊楼前的广场上,被熙熙攘攘的病人包围着,汪凤兰突然感觉自己的青春又回来了,“这种回到病人当中的感觉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