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永双上门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开展诊疗服务
记芦山县思延镇卫生院院长、镇人大代表马永双
“早上6点起床,收拾好家里后,7点30分坐公交车去县城挂号看病,一去就是半天。”这是4年前芦山县思延镇侨爱新村大多数老人看病的日常。“现如今家门口就能就医,而且还是县中医院名医。”思延镇侨爱新村78岁的李大爷告诉笔者,这都多亏了镇人大代表、思延镇卫生院院长马永双。
45岁的马永双是雅安市芦山县芦阳街道人,在他扎根基层25年的行医生涯里,始终坚持站在患者角度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待人平和,深受基层群众喜爱。2018年获雅安市首届寻找大美医师“雅安市大美医师提名奖”,2019年被芦山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被雅安市委宣传部、雅安市卫生健康委评为“大美雅医·基层卫士”。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而是责任。”2016 年当选思延镇人大代表后,马永双一直在思考“怎么立足本职岗位当好一名人大代表,为民履职发声?”
多次走访联系群众 为民履职有了方向
不会就学习,想不通就实践。按照这样的想法,马永双用近两年的时间走遍了侨爱新村每一户人家。
“医院变大了,人也多,我们去县医院看病常常找不到‘门道’。”2016年的一次走访,马永双在与79岁的老人洋国秀交流中得知,村里有很多老人患有慢性病,因为年纪大,记性不好,再加上腿脚不便,每次去县城医院看病就得半天。
“村里老人习惯看中医,更多的人是去县城中医院看病。”马永双告诉记者,为了搞清楚村民来卫生院看病大多是头疼脑热而不是慢性病的原因所在,他利用工作之余,联系走访了50余户100余名老人。
当代表就该让群众更方便、更舒心。为了解决农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看病耗费时间长、常常找不到“门道”的问题,马永双决心在思延镇建立中医康复科,建设住院部、康复理疗科等长期性治疗科室。
多方奔走争取项目 中医馆从无到有
有了方向,定了就办,办就办好。2016 年 5 月,在几经走访调研后,马永双向思延镇人大主席团上报了《关于解决侨爱新村慢性病患者就医难,建设中医馆的建议》。为了推动建议变为现实,马永双隔三岔五便到县卫生健康局跑项目,要政策。为了满足村民慢性病就医需求,马永双三天两头地去县中医院看标准、要资料。
星光不负赶路人。2016年7月在镇人大主席团积极协调和帮助下,马永双申请了到项目资金10万元,用于修建思延镇侨爱新村中医馆,建议开始变为现实。
中医馆建设期间,马永双不是在接诊,就是在施工现场。为了让中医馆的各项医疗设施、医用标准达标,马永双常常带上县中医院同事一起看现场,提建议,督进度。持续“打卡”3个月后,中医馆建成了,开门那天,村民都来了。
“我们这里也有中医馆了,看病方便多了”“住院部有了,以后住院就不用去城里了”村民喜笑颜开的话语不断地传入马永双的耳中,马永双心里像开出了一朵花来。
多番联系身边能人 聚合力量共同发力
“乐志勇医生在卫生院坐诊了,以后每周五都来。”2020年11月4日,思延镇侨爱新村村民休闲广场,村民王大爷的一则消息瞬间引起大家热议。“以前我去县中医院都是找的他,手艺好”“他很有耐心,也很细心”“村卫生院是越来越好了……”
当代表不仅要做好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更要学会利用身边优势帮助群众。而乐志勇来侨爱新村中医馆坐诊是马永双利用身边能人志士为民履职的一个事例。
据悉,中医馆建成后,在思延镇卫生院理疗康复的患者越来越多,原本有限的医疗队伍更是捉襟见肘。为解决人手不足问题,马永双积极动员原县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乐志勇到思延镇侨爱新村坐诊巡诊,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乡镇医疗资源的需求,还让侨爱新村318名老年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的优质服务。
“一名代表就是一座桥梁。”5年的人大代表履职经历让马永双深刻认识到,人大代表就是群众百姓与党委政府沟通的“连心桥”,通过法定途径提出议案和建议,推动有关问题从法律、政策层面予以解决。
“怎么当好一名人大代表,怎样为群众履职发声?”现在,马永双心中有了答案。 (骆梦轩 王建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