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a04版 市州观察
·奔走五年 让慢病老人看病不再难
·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实现慢病管理新模式 五项一体化 影响力逐步扩大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a04 市州观察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实现慢病管理新模式 五项一体化 影响力逐步扩大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不断建立健全县域慢病健康管理机制,积极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目前,医院慢病管理中心是所在地基层慢病管理成熟的典范单位,现已被授牌国家县域慢病管理中心,管理3000余人次,实现了慢病管理新模式。

优化资源 提升服务能力
  5月初,在医院高位部署、科学规划下,慢病管理中心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现已拥有温馨洁净的整体环境、布局合理的待诊区、独立私密的诊断室、设备一流的慢病并发症筛查区,还配有专职的医生护士和数据管理员,中心人员职责细化,分工明确可以为每位患者带来精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慢病管理服务。目前已开展:规范管理治疗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干预(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干预等);对慢病患者健康教育;对慢病患者定期随访;对慢病患者办理特殊门诊认定。

强化专业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慢病管理中心特别关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临床诊治技术培训,尤其重视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筛查和慢病诊治能力。定期开展慢病领域专业学术研讨会,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及医联体单位的专家有着广泛合作。通过专家授课与分享交流,医务人员学习到了基层所需的前沿技术成果和慢病管理新模式,诊治能力的提升带动了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分级诊疗制度落到了实处。

“1+N”融合 促共同发展
  为了规范慢病的管理,慢病管理中心创新工作方式,在院内与公卫、中医、眼科等专科协同发展,在院外联动医共体单位参与慢病管理,延伸服务广度和深度,助推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
  慢病管理+公共卫生 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融合发展。医院作为郫都区内唯一一家兼公共卫生职能的区级医院,以慢病管理中心为载体,有效解决了过去单纯公共卫生管理慢病患者不能取得较好效果的问题。通过五项“一体化”:数据采集一体化、数据管理一体化、诊疗方案一体化、随访教育一体化、反馈评估一体化,实现临床治疗和公卫服务数据共享,患者满意度越来越高。
  慢病管理+中医 一级干预治未病。结合中医治未病理念,将慢病管理与中医相融合进行一级干预。主要通过下乡体检、义诊等,对辖区群众进行健康状况摸排、体脂指数测定、高危人群筛查、中医体质辨识,鼓励建立家庭医生健康档案从源头上对慢性病进行早期干预。对慢病患者早期进行中医干预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医院“慢病管理+中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慢病管理+眼科 二级干预治已病。随着糖尿病引起的一系列眼部并发症人群不断增多,慢病管理中心与眼科深度融合,为糖尿病患者建立眼健康档案,半年一次眼底检查,充分发挥该院重点专科眼科的技术优势,为疑难眼病糖尿病患者进行会诊与治疗。不治已病治未病,及早预防、发现、治疗,将糖尿病对视力的损伤降至最低,提升糖尿病患者的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
  慢病管理+医共体 推动基层卫生高质量发展,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所在区出台了医共体相关方案,切实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强化健康理念,医院已与唐昌镇第二卫生院结成了医共体单位,保证了慢病管理的质量,定期指派专家到医共体单位坐诊、查房、指导专科建设等,给老百姓提供优质服务。
  医院慢病管理中心的影响力逐步扩大,不仅得到当地百姓认可,更使周边区、市、县患者相继到访。后续,慢病管理中心将继续推动区域慢病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建立,为老百姓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新健康慢病管理模式。 (郫都区第二人民医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