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6版 科普
·胆结石患者术后护理方法须知
·腰椎间盘突出怎么治疗
·中医辨证治胃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6 科普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中医辨证治胃痛
    

□ 成都市龙泉驿区龙泉平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张健
  胃痛,也称胃脘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西医认为,慢性胃炎、胃痉挛、消化性溃疡等能够引发上腹疼痛的疾病均与胃痛相关。中医则认为,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若进食不洁、受外邪侵入、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会导致胃功能失常,引发胃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采用中药内治+外治对该病有十分良好的治疗效果。
  胃痛病因中医认为,胃痛的主要病因为外邪犯胃、肝气伤胃、情志不遂、饮食伤胃、脾胃虚弱等。《景岳全书·心腹痛》认为,“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所以治疗胃痛的主要原则为理气。在中医理论中,脾属土,肝属木,肝木疏土、脾土营木,木得土而达,所以在病理上就会出现木旺克土的情况,又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导致肝失疏泄,肝郁气滞,以致胃气失和,胃气阻滞,引发胃痛。
  胃痛一般位于上腹部胃脘处,具体疼痛表现为冷痛、灼热痛、胃痛痞满、胀痛、隐痛、刺痛等,病因病理不同,患者疼痛具体表现不同,但多数患者均表现有刺痛、胀痛、隐痛,疼痛时间不定,有间歇性疼痛、持续性疼痛,当患者进食生冷、寒暖失宜、过度劳累等,患者症状会进一步加深。此外,患者还伴有食欲不振、吞酸嘈杂、恶心呕吐、大便失常等症状。
  胃痛中医辨证治疗(一)药物治疗根据上述病因病机可知,胃痛大致可划分为寒邪犯胃型、饮食停滞型、脾胃虚寒型、肝气犯胃型、气滞血瘀型、胃阴不足型、肝胃郁热型,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根据不同病因和证型治疗侧重点不同,需分证论治。
  1.寒邪犯胃型主要表现为胃痛暴作、恶寒喜温、得温疼痛消减,遇寒则疼痛加剧,患者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治疗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为主,可用药良附丸加减,方药中含有的高良姜,具有温胃散寒的作用,香附具有行气止痛的作用,若患者寒邪加重,胃脘疼痛加剧,按压剧痛难忍,则需增加干姜、吴茱萸、桂枝、丁香等药;若患者寒热身痛,则需添加生姜、紫苏等药,或者与香苏散连用,具有疏风散寒、理气止痛的作用;若患者寒热错杂、郁久化热,则需要使用半夏泻心汤,每日温服三次,具有寒热平调、调和脾胃的作用;若患者寒邪和疼痛较轻,可服用生姜红糖汤加以局部温熨的方法,以达到散寒止痛的作用。
  2.脾胃虚寒型患者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胃隐痛、喜温膏按、得食疼痛减少,空腹疼痛加剧,受寒凉、进食过冷或者过度劳累时,疼痛发作或加剧,伴有手足不温、神疲乏力、大便糖稀等,治疗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普遍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该方药出自《金匮要略》,含有生姜、桂枝、人参、黄连等药物,具有缓急止痛、温中补虚的作用。若患者泛吐清水较重,可添加干姜、半夏、黄茱萸、茯苓等药物;若患者脾虚湿盛,可联合使用二陈汤进行治疗。
  (二)针灸疗法针对脾虚气滞型患者,可采用斡旋针法,取穴右心门、左太冲、左太白、右足三里,快速刺入穴位中,平补平泻,每个穴位行针30秒,留针40分钟,每日一次,隔日治疗一次,一个疗程为10次,能明显改善患者疼痛程度。
  针对脾胃虚寒型患者,可采用隔姜灸法进行治疗,取穴至阳穴,隔姜进行灸法治疗,每次灸3至5壮,至皮肤温热不损伤为宜,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期间休息2天,开始第二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