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生于1893年,四岁发蒙,在家中私塾读书到14岁。她的父亲是维新派人士,没有给她缠足,也没有给她从小定亲。而教导曾宝荪的祖母郭太夫人,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化学养,自19岁嫁入曾家就喜欢读书看报,谈论时事政治。对曾宝荪,郭太夫人采取的是中西结合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家中曾宝荪不仅读中国传统古籍,还学习外语、音乐、绘画,甚至还上体育课。
14岁那年,曾宝荪来到上海,先后入女子教会学校——晏摩、务本女校读书。因对前两个学校不甚满意,后又考入杭州省立女师读书。一年后改入英国圣公会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冯氏高等女校学习。这所学校对曾宝荪意义重大,正是冯氏女校的校长英国人巴路义女士改变了她的命运。
对曾宝荪一生影响最大的有三个人:祖母、父亲和巴路义女士。而真正促成她事业的就是巴女士。巴女士是英国圣公会的信徒,为了传教来中国办学,认识曾宝荪时她已五十多岁。1910年,曾宝荪与巴女士相识,一直到巴女士去世,巴女士都没有离开过她。可以说,没有巴女士,就没有教育家曾宝荪。
曾宝荪与巴女士的交情开始于她的一次反叛行为,因为对学校的许多做法表示愤怒,曾宝荪自办了一张报纸专讲学校不平之事。巴女士大为恐慌,但并未开除之意和惩罚之心。好心的巴女士找来曾宝荪谈话,并没有责备和怨言,而是与她一起祷告。曾宝荪被巴女士的宽容和爱心感动,从此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1912年,巴女士有一年的假期,她非常欣赏曾宝荪的学识和人品,认为冯氏女校已不能再给她更多的知识,决定带她到英国留学深造。1912年4月初,她们从中国出发,到英国后,为升大学,曾宝荪于1912年9月入英国有名的黑山高级女子中学学习英文,1913年9月,她以优异成绩考入伦敦大学的西田书院。在西田书院,她选的是理科,上的课程是生物、化学和数学。
当曾宝荪不负恩师厚望,考上伦敦大学西田书院时,正值巴女士休假结束。她们曾经答应曾宝荪的祖母,当巴女士回中国时就将曾宝荪带回,现在归期已到,曾宝荪该怎么办?是放弃学业回国?还是不守承诺留在英国?最后,巴女士为了曾宝荪放弃了自己的职业与退休金,选择陪伴曾宝荪在英国完成学业。1914 年,曾宝荪立下宏愿,决定将来在中国办一所女子教会学校,既传授科学知识,也传授基督精神。
1916年,曾宝荪以优异成绩获伦敦大学理科学士。毕业后的她在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继续读研究科目,为了将来办学,1917年,她又在伦敦学了一年师范科,并与巴女士在英国筹措资金筹划回国办学事宜。1917年10月30日,她们得到西田书院校长和各界人士的捐款资助,决定带着基金离开学习六年的英国回国办学。
回到中国的曾宝荪,受到东南沿海很多学校的盛情邀请,但她都婉谢了,她决定与巴女士在湖南长沙办一所全新的女子学校,既不同于外国人的教会女校,也不同于中国人办的女子学校,而是将中西兼容并蓄,办一所自己理想中的学校。艺芳学校于1918年9月正式开办,一办就是32年,为国家输送许多人才。
艺芳学校是一个既民主又严格的学校。学校管理采取民主制,学校大小事由学友会成员投票决议,所有学生和教员都是学友会成员。学校所有账目公开,任何学生都可以查账。学校的老师极其爱护学生,学校也从不开除学生,不记过,不当堂训斥学生,有什么问题私下谈话解决。
曾宝荪一生未婚,但她并不寂寞,她把自己的爱心献给了每一个学生和教育事业。 (张红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