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7版 医周刊·健教
·“社恐”会引起自闭抑郁?医生:没有科学依据
·心理护理在肺癌患者中的应用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7 医周刊·健教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社恐”会引起自闭抑郁?医生:没有科学依据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近几年,“社恐”成为了一个热词,“社恐人群”认为自己不擅长也不敢和他人交流,在独处时能在自我的精神世界里快乐地遨游,但一旦遇上团建、相亲、“走人户”等集体场合,他们又会不由得产生恐惧的感觉,半天说不出一句话……部分比较突出的“社恐一族”甚至因为这个特质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近期还有一些自媒体声称,“社恐”可能会诱发孤独症和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让不少年轻人担忧不已。这个说法靠谱吗?记者为此咨询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

“社恐”有心理学定义
不愿社交不一定是“社恐”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中级心理治疗师王曦介绍说,“社恐”在心理学上通常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指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或公共场合中表现出与环境实际威胁不相称的强烈恐惧和(或)焦虑及回避行为。2019年发布的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社交焦虑障碍的年患病率为0.4%,终生患病率为0.6%。
  “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表现:·在他人面前说话、表演、交友、交谈或成为关注焦点时说话较少、声音小或犹豫不定;
  ·成年人面对社交场合时不自觉地主动回避或者出现脸红、出汗、心跳加速等躯体表现;
  ·未成年人不愿意甚至逃避社交活动等。
  当有以下情况并持续数月(6个月以上),引起痛苦,甚至影响社交、工作、学习时,就需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了:
  ·面对可能被审视的社交情境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
  ·害怕自己的言行或焦虑症状引起别人的负性评价;
  ·主动回避恐惧的社交情境,或者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
  出现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医生通常会使用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等手段。不过,王曦也提醒说,其实很多喜欢自称“社恐”的年轻人并非真的存在社交焦虑障碍。“对于基本交际能力正常的人来说,对社交的规避和独处的倾向更多的是个人的主观选择,一些人存在和陌生人交流困难等情况,也可能只是单纯的社交技巧缺乏,并不是一定存在社交焦虑障碍的问题,所以我们还是推荐大家存在疑问时主动咨询正规机构的专业人员,不要轻易给自己扣上‘社恐’的帽子。”

“社恐”会引起自闭抑郁?三者没有直接关联
  随着“社恐”在年轻人中间成为流行词,围绕其相关的传言也越来越多。此前网上有传言称,由于“社恐一族”通常交际圈封闭,加上很难向外输出情感和想法,久而久之可能会被闷出病,比如孤独症和抑郁症。那么,这个传言可信吗?对此王曦回答说,“社恐”和孤独症以及抑郁症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畏惧社交是孤独症和抑郁症患者可能发生的外在表现行为,但是说‘社恐’会诱发孤独症和抑郁症则没有科学依据。”王曦介绍说,孤独症其实就是常说的“自闭症”,不是字面意义的孤僻内向,它通常在幼儿期就会起病,主要是因为患者本身的神经发育就存在问题,和“社恐”没有什么关系。“抑郁症的相关症状,比如情绪低落和不可控会导致逃避社交等行为,但跟‘社恐’的内在因素是有很大区别的。”不过王曦也提醒市民,如果自己对外界和社交的排斥是出于抑郁情绪而非自主选择也应该引起重视,并尽快接受心理咨询和诊断。

“社恐一族”不用自卑
适时独处有益身心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中级心理治疗师李垚卓认为,所谓“社恐”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人的精力就像蓄电池,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分配,如果对各种生活事件‘耗电’过大,一些人会不自主地减少对外界的关注以避免持续的精力消耗。而选择独处,适时远离社交,是避免精力消耗的一种对策,有人喜欢做大海中孤独的鲸鱼,也有人愿意做大海中成群结队的鱼群,这都是个人意愿的选择。”
  李垚卓告诉记者,人的性格会影响其处事方式,有的人精力旺盛,情感丰富,与朋友高谈阔论就是在进行精力充电;也有一些人性格安静内敛,喜欢独处,在精神世界向内探索也能获得独特的、丰富的体验,这只是精力投注的方向区别,不需要被上升到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的层面。但如果感觉自己的“社恐”特质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或者在其中感觉不到满足,甚至出现自我否定、意志消沉等不良情绪,还是应该及时到正规机构寻求心理咨询,明确其背后的具体原因,然后进行针对性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