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更营养?怎么吃更健康?时隔6年,被誉为中国人膳食宝典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近日再次更新,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简称《指南》)。这份《指南》由中国营养学会组织近百位专家历时近3年修订完成,适用于2岁及以上的健康人群,将对指导居民通过平衡膳食改善营养健康状况、预防慢性病发挥积极作用。
两大准则 新增亮点
与2016版膳食指南相比,《指南》新增了“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两条准则。“之所以增加‘规律进餐’,是因为规律进餐人数占比逐年下降,我们对此必须提高警惕。”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任杨月欣提醒,进餐不规律可能增加超重肥胖、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的数据显示,2000-2018年,我国2岁以上居民中,每日三餐规律的人群比例从2000年的84.3%下降到2018年的80.4%。《指南》提醒,规律进餐需要做到一日三餐、定时定量、饮食有度,应做到每天吃早餐,根据作息时间、劳动强度等进行适当调整。
“饮水主要针对成年人,轻体力活动的男性、女性每天分别要喝水1700毫升和1500毫升。”杨月欣介绍。调查显示,我国约2/3的居民饮水不足。饮水不足会降低机体的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还会增加泌尿系统疾病等风险。因此,《指南》 提倡足量饮水、主动喝水、少量多次,同时推荐喝白开水或茶水,少喝或者不喝含糖饮料。
“要主动饮水,不能渴了再喝,出现口渴已经是身体明显缺水的信号。”杨月欣表示,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判断自己是否缺水,可以通过排尿量、尿液颜色等帮助判断。水分摄入充足时,正常的尿液颜色为透明黄色或浅黄色,当尿液颜色加深,提示机体可能摄入水分较少,应及时补充水分。
“会烹会选,会看标签”提倡在生命各个阶段都应该做好健康饮食规划。“如今,在外就餐和选购外卖成品菜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次提出‘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准则,一方面倡议大家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做到合理饮食,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更希望把大家动员起来,回家做饭,合理选购食物,体会烹饪的乐趣,促进家庭幸福。”杨月欣介绍,要了解各类食物的营养特点,挑选新鲜的、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学会阅读食品标签,通过比较食品营养标签,选购较健康的包装食品,“希望每个人都在家庭践行平衡膳食,认真规划一日三餐,更好地减盐、减油、减糖。在外点餐时,也要主动提出营养健康诉求,比如要求淡一点,要全谷物食物,少油炸食物,营造全民健康环境。”
一老一小 营养先行
为了对特殊人群的特别问题给予指导,《指南》还特别制定了孕妇、乳母、婴幼儿等9个人群的膳食指南。杨月欣提醒,在9个特定人群中,要特别注重高龄老年人和婴幼儿这“一老一小”群体的膳食营养。
随着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比例逐渐增加。多数高龄老年人身体各个系统功能显著衰退,常患多种慢性病,需要更加专业、精细和个体化的膳食指导。
针对“一老”人群,《指南》指出,高龄老年人要注重食物多样,鼓励多种方式进食。在食物的选择上多选择质地细软、能量和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多吃鱼禽肉蛋奶和豆,适量蔬菜配水果。要经常监测体重,进行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
民间有“有钱难买老来瘦”的说法,许多老年人对此也非常认可,认为瘦才代表身体健康。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杨月欣介绍,国内外多项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身体过瘦会导致抵抗力降低、增加死亡风险。而且,老年人体重是否正常的体质指数(BMI)判断界值与中青年人也不尽相同,专家学者目前形成的基本共识是老年人的体重不宜过低,其BMI在20.0-26.9更为适宜。
“老年人要经常监测体重。体重过低或BMI小于20时,就应该引起特别注意,要做医学营养评估,分析体重丢失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要评估是否存在虚弱和营养不良。”杨月欣说,进入老年期后无论过胖还是过瘦,都不应采取极端措施让体重在短时间内产生大幅度变化。
专家提醒,除了老年人,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其BMI的判断也不能运用成年人的判断标准。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进行判断。
针对“一小”人群,《指南》指出,母乳喂养是婴儿出生后最佳喂养方式,应坚持6月龄内纯母乳喂养,婴儿满6月龄起必须添加辅食,从富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并坚持母乳喂养到2岁或以上。(王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