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7版 家周刊·红颜
·大洋科考女首席 像爱母亲一样爱地球
·心理一致感:护士新规范化培训的新视角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7 家周刊·红颜 2022年05月12日 星期四

大洋科考女首席 像爱母亲一样爱地球


▲韩喜球在科考船上

    

  不出海的日子里,少了海风的刀削,韩喜球的肤色又白皙起来。53岁的她细语轻声,笑意盈盈,茫茫大洋的万里征途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印痕。她是“海的女儿”。作为中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她带领团队揭开地球的秘密,让世人瞥见这个星球最深处的美丽。

向大海更深处去
  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人生选择初看起来中规中矩的她,要做一件有些人以为和女子不相干的事,她要到大海去,到大海的更远处、更深处去。
  矿产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陆地资源正难以避免地走向枯竭。“以铜为例,全球市场对铜的需求量基本上每10年翻一番。以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陆地铜矿储量和年开采量计算,其静态可采年限仅为40年。”韩喜球说,为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接续至关重要,海底勘探和开发将成为大势所趋。
  2005年,我国组织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航次,启动了在国际海底区域调查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计划。韩喜球担任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从此开启了她深海寻“宝”的历程。2007年3到4月,韩喜球担任“大洋一号”第19航次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成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我们的航次任务主要是在广袤的海底探矿,包括寻找海底‘黑烟囱’。”韩喜球说。“黑烟囱”是海底喷射出来的高温热液在遭遇冰冷海水后,迅速沉淀形成黑色金属硫化物矿物的一个现象,形似滚滚“黑烟”。随着时间的推移,富含铜、铁、锌、金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热液硫化物在喷溢口周围沉淀,形成了一个个状如烟囱的多金属硫化物堆积体。“那里就是个‘海底成矿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富金富银的铜锌矿。”韩喜球先后10次担任首席科学家或领队,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时间与智慧的较量
  在广袤漆黑的洋底寻找到直径只有百米的热液区,再精准定位“黑烟囱”,就像是“大海捞针”,是一场时间与智慧的双重较量。
  韩喜球至今难忘在西南印度洋首次自主发现“玉皇”热液区时的情形。那是2010年5月,西南印度洋魔鬼西风带,“大洋一号”即将返航的前一天。当时,狂暴的海浪一度直扑到四层高的驾驶台玻璃窗上。“但是一想到已经发现显著的热液异常,而下次再回到这片海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勇气小人’和‘好奇小人’就在心里鼓励我,再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把多金属硫化物矿找出来。”韩喜球回忆说。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念,韩喜球和团队从午夜开始等待,凌晨风浪稍有平息的间隙,大家决定把电视抓斗放下海去做最后一搏。这时,阵风又来了,10 级狂风呼啸。“大洋一号”拖着两三吨重物,与风浪搏斗逆浪前行。韩喜球在驾驶台指挥船舶前进的路径,船长亲自操船,科考队和风浪整整搏斗了4个小时,始终没有放弃。直到她的对讲机嘟嘟作响:“发现红色热液沉积物了!”“我们发现硫化物了,我们取到样品了!”
  大洋上科考作业 24 小时不停歇,几乎是分秒必争,科考队时刻面临未知的挑战,有很多次与危险擦肩而过。大风大浪中,这样的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不仅没有令韩喜球却步,反而更激发起她的斗志。“传统观念认为海洋是男人的战场,但是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上天入海,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建功立业。”韩喜球说,在科研工作中,她首先是一名科学家,然后才是一名女性。

诗与远方的事业
  大洋科考是艰苦卓绝的,但在韩喜球眼中,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如丝绢般华丽的洋面,给出海的日子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在科考任务进展顺利的间隙,她也会抽出一点时间,观星、赏月、填词作赋,她为主命名的大洋海底地理实体,都富有诗意并充满着美好的寓意。
  今年农历新年,韩喜球在办公室门口贴上了一副对联:登山观锦绣,潜海探深幽,横批:喜欢地球。“我研究地球的脾气,研究她的过去和未来,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地球。”韩喜球说,深海开发前必须摸清楚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及生态特点,以便科学制定深海开发和环境保护策略。去年,经过18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韩喜球联合国内5家高校和研究所同行成功申请到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未来5年,她将带领团队围绕海底热液成矿系统开展海洋地质学、微生物学及生态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 (朱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