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腹部肿瘤科主任、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室主任
推荐理由:不断求新、向上探索,这是医生的本能,也是他35年职业生涯的追求。敢大胆想,突破禁区,他牵头研发新药多纳非尼,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做一名好医生,拯救千百万患者。”他的目标,就是让更多中国肝癌患者用上中国研发的药物。
当肝细胞癌进入晚期,一线治疗已不可手术切除时,通常来说,还可以选择靶向药物。在过去,这个药物一般是索拉非尼,这是一种由国外研发的,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一线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性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而在2021年6月9日,肝细胞癌患者多了一种可能。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宣布,国内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正式获批。而牵头组织多纳非尼临床研究的人,正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毕锋。
八年求索“研发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
临床上,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肝细胞癌的第一选择。然而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因此,这类患者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
2007年,国外研发的靶向药索拉非尼问世,改变了肝癌无药可治的状况,并开启了此后长达12年的肝癌治疗领域统治局面。但根据临床数据显示,索拉非尼效果仍有限。“能不能让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期更长,让药物副作用更小?”35年职业生涯,毕锋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毕锋始终认为,对患者的最好帮助,就是研发出高效低毒的抗肿瘤新药。他开始牵头组织多纳非尼的临床试验。“从一期试验到二期、三期试验,共近800例患者,前后历时8年。”毕锋介绍,多纳非尼是一个多靶点的药物,主要针对供应肿瘤血管生成的靶点和肿瘤生长的靶点等。“肿瘤生长必须通过新生血管提供营养,阻断血管再生就能阻止肿瘤生长。理论上这个药物适用于所有实体肿瘤,特别是肿瘤血管丰富的一类肿瘤,比如肝癌、肾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等。目前其他瘤种正在试验。”
2021年6月9日,多纳非尼正式获批,为中国肝癌治疗开创了新的格局。该项成果也引起了国际上的一致好评,被中国肿瘤界评为2020年度金研奖十大原创研究第一名,临床肿瘤界的顶级权威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也发表了这一突破性科研成果。
带去希望“这是更适合中国肝癌患者的药”
曾患肝细胞癌的夏春(化名)于2017年参与了多纳非尼的临床试验。“当时我没钱做手术,就想试一下这个药。”夏春坦言,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抱希望,“但药物让我的疾病很好地控制了将近3年时间,也让我看到了治愈肿瘤的希望。同时在这段时间,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去准备手术费用。经过手术治疗至今,一直没有发现肿瘤复发或者转移。毕锋教授真的造福了大量肝癌患者。”夏春感激地说道。
“可以说,多纳非尼是真正适合中国肝癌患者的药物。”毕锋告诉记者,我国近80%的肝癌都是因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而国外近80%的肝癌是由于酒精性肝硬化或者是丙肝病毒导致的慢性肝炎而引起的肝癌。“这是国内外肝癌在病因上的一个重大的区别,从一些临床数据来看,真正从进口药物中获益的大多数是西方人群,而多纳非尼是我们中国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药物,更符合中国患者特征。”
“当医生容易,当一个好医生很难;治疗一两个患者容易,拯救千百万患者很难。”毕锋说,自己渴望向“很难”发起挑战。“我很高兴,能为更多中国肝癌患者提供一个选择。”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牟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