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内科科护士长、主任护师
推荐理由:40年意味着什么?对袁丽来说,是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是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新,是与“糖友”真真切切的系念。40年奋斗,为提升护理质量,她于国内率先创建亚专业化护理模式;为减轻患者痛苦,她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
“没关系,放松。”尽管袁丽轻声安慰,眼前的老人仍旧有些局促不安。他伸出双脚时,袁丽不禁在心里惊呼了一声。“一眼望过去,血淋淋的,还冒着黄色分泌物。”袁丽才明白,老人的双脚全部被烫伤,出现了感染。
在询问中袁丽得知,老人患糖尿病多年,后期出现双足冰凉、麻木的症状,所以用中药热水泡脚,水越烫,他感觉越舒服,最终导致烫伤。“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足,不知道足冰凉、麻木是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表现。”袁丽觉得很遗憾。那是在二十多年前,国内糖尿病教育还处于萌芽期,老人和其他糖尿病患者的经历让袁丽做了决定:投身糖尿病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提升护理质量国内率先创建亚专业化护理模式
1982年,19岁的袁丽正式走上护理岗位,40年来,她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呼吸、肾内等科室从事护理工作。岗位在变,但她对患者的爱心从未变。
“护理工作的意义到底在哪?”这个问题曾困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护士古艳许久,“那时候有人说,护理就是给患者打针发药,甚至说是单纯的‘洗头洗脚’,职业生涯该何去何从?”直到后来,她成为袁丽的研究生,在袁丽的身上,古艳找到了答案。
“每一个护士心中都有一个南丁格尔梦,我也是,就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在袁丽看来,面对护理事业的发展,护士承担的角色也在不断变换。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2000年,袁丽牵头在国内率先创建了亚专业化护理模式。“是指在传统的一级、二级、三级医学专业分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专业分类。经过亚专业护理模式改革,华西医院内分泌科护士核心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该模式也在院内外大力推广,并荣获了“中华护理学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足迹密布基层构建糖尿病健康命运共同体
在日常工作中,让袁丽痛心无比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来就医时,往往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并发症。随着护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袁丽逐渐认识到:要减少糖尿病对健康的危害,必须要“关口前移”。
“糖尿病教育能增加患者及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的储备,改变认知,养成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其最终目的就是让糖尿病患者学会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2009年,袁丽成立四川省护理学会糖尿病教育管理学组,开设糖尿病教育门诊,创建糖尿病教育处方和院内血糖管理团队,推行线上、线下的专科培训,推广糖尿病健足操,并成立华西医联体单位糖尿病护理联盟。
“我经常在想,糖尿病一定要到大医院才能治吗?”袁丽认为,基层医院越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管理,就越能避免出现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一家独大不是美,百花齐放才是春。只有深化推进分级诊疗模式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但基层医院在防控技术上还存在着不足。差距,如何解决?
22 年,袁丽一直在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糖尿病防控水平,足迹踏遍了凉山州、甘孜州、云南、新疆等地区。“我的记忆中,只要是周末,袁丽老师一定在基层医院。因为长期说话,她的嗓子已嘶哑,但她还在不停讲课。”古艳很心疼袁丽。但袁丽却孜孜不倦。“基层医院面对患者群体非常复杂,且设备人员不足,糖尿病防治与管理难度非常大。所以我希望尽最大努力去改善基层护理质量,协助基层构建医护一体化的糖尿病诊疗中心。时间紧迫,我还有很多事要做。”袁丽说。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牟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