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2版 医周刊·医者
·彝乡深山采药人
·广元市利州区第二人民医院 延伸服务 传递爱心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2 医周刊·医者 2022年07月19日 星期二

彝乡深山采药人


罗伦才拍摄的每一张药用植物照片都饱含着艰险和不易

    

记凉山州“最美科技工作者”罗伦才

  近日,凉山州组织开展2022年凉山州“最美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评选出十名2022年凉山州“最美科技工作者”。其中,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制剂室主任、凉山州民族药物研究所所长,主任中药师罗伦才入选。
  罗伦才是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及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凉山州菁英计划杰出科技工作者,凉山州重点学科(制剂)负责人,凉山州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深耕凉山民族药物研究37年的他,早已把工作变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罗老师,你真的是上班下班都在做同一件事。”罗伦才带领的民族药物研究团队,常常被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神所打动。他充分利用大凉山丰富中彝药物资源研制方剂的钻研精神,不仅治愈了患者,获得了中彝药物科研成就,提升了凉山州中彝医药服务大众健康水平,更让民族药物的瑰宝展现在世人面前。

医者初心
3万张药用植物照片的由来
  一个竹编背篓,一个装着简单干粮的单肩包,一台陈旧的相机,外加一本记载着药用植物生命周期的笔记本,这是罗伦才用脚步丈量凉山药材的所有“装备”。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58岁的罗伦才已走过全州17县市的300多个村庄,行程数万公里。
  今年,从事中药研制大半辈子的罗伦才有了新的思考:“要让更多人通过更简单明了的方式认识凉山中彝药物。”经过无数次深入凉山药用植物主产区的调研,他将3万余张自己实地拍摄的1000余种凉山地产药用植物原色彩照,创用全生命周期典型植物形态展示,以及同步标注彝文的方式,编撰成了一本承载着药用植物科普研究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书籍《药用植物全生命周期图鉴——凉山本草》。
  这本书中,每一张药用植物照片的由来都饱含着艰险与不易。3年前,罗伦才在普格县螺髻山脉白肚子山下采集标本时突遇大雾天气,由于能见度极低,在山林中迷了路。他手足并用沿着100多米深陡峭山崖爬了2个多小时,才惶恐不安地走出谷底……
  “再艰难我也愿意继续做,这是做事业和做职业的区别吧。”扎根中医药行业多年的罗伦才,一直坚持认为,“职业是做完即可,而事业是做了还想做,还一定要做好。”
  37年来,罗伦才不忘初心,一直把凉山本土中药开发研究当做自己的事业。

医道匠心
上百万盒袋泡茶背后的故事
  打开一包“桔梅咽炎袋泡茶”用开水冲泡后,金黄的汤水晕染而开。慢咽一口,桔梗、甘草、薄荷、乌梅等天然中草药带来的生津沁润感立刻充盈整个咽部。
  上世纪90年代初,罗伦才主持研制并在1995年获得医疗机构制剂批文的“桔梅咽炎袋泡茶”,在州二医院自制处方药中已售出上百万盒,成为广大患者心中的“口碑好物”。
  处方固定、工艺恒定、质量稳定。经过近30年的临床应用,这一小袋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半生药型袋装茶剂,一直以不含任何添加剂和减轻或消除慢喉痹咽干痒咳嗽症状的良好治疗作用,成为凉山州防治慢喉痹的首选制剂,并入选制剂全省调剂使用名单。
  研制“桔梅咽炎袋泡茶”的初衷,源于大凉山的特殊气候。由于凉山州气候昼夜温差大、早晚温差大、室内外温差大,加之饮食普遍偏辛辣,极易造成或诱发慢喉痹疾病的发生。
  慢性疾病的调理治疗,中医药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掌握了凉山气候特点及慢喉痹群体特点后,罗伦才埋头投身于这一慢性病中药制剂研发。
  这些年来,由罗伦才主持研制的桔梅咽炎袋泡茶、益肾补气强身茶、愈疡胶囊等4种注册制剂,都以良好的效果,缓解或解决了患者“小病不是病,病起很磨人”的困扰,赢得了患者赞扬。
  而他的学术和科研成果,更是硕果累累:治疗失眠的茶剂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治疗乳腺增生的胶囊及其制备方法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刺三甲醇提物对AA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含量的影响”入选2016年《中国中医药年鉴》……

医德仁心
“神农尝百草”的精神体现
  “我不希望您因为疾病原因给我打电话,但我很乐意接受您的健康及药物知识咨询。”在州二医院中医专家罗伦才门诊室的墙面上,一张贴着他坐诊时间和私人手机号码的“小贴士”十分醒目。
  荣获“四川省名中医”及全州高层次人才、全州“菁英计划”杰出科技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的罗伦才,日常工作量已超负荷。但在接诊完每一位患者后,他依旧会细心告诉患者,用药中有任何不清楚或者有中医药养生方面的疑问,都可随时拨打他私人电话咨询。
  医者仁心,医德为先。暖心的细节,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上世纪80年代末,刚涉及中医药行业不久的罗伦才遇到了一名被附骨疽折磨了10余年的患者。看到患者痛苦不堪的模样,他暗下决心要尽全力。
  通过查阅资料,罗伦才了解到蜡制巴豆对附骨疽有很好疗效,但因其易导致腹泻,临床很少应用。没有过多思考,他决定“神农尝百草”,亲自尝试蜡制巴豆以确定剂量。
  那天,蜡制巴豆刚下肚不久,罗伦才便出现了肠鸣腹痛、呕吐大泻等多种症状。好在有事前准备,他迅速服下200毫升冷米汤,吐泻热均快速消失。
  通过认真分析,罗伦才意识到是蜡制巴豆服用剂量不当导致,“如果药量刚好调整到不腹泻的程度,应该就能达到治病不伤人的效果。”经过在自己身上的多次试药改进,烈药终被“驯服”。
  那一刻,罗伦才眼眶潮湿、喜悦顿涌。果然,患者服用罗伦才调制好的药物3天后,肿痛显著减轻;续服半月,蚀骨穿孔症状再未出现;间断服药半年后,至今再未复发。
  也是在那一年,年轻的罗伦才深深明白:中医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唯有通过实践,才能有效应用、治病救人。一次一次试验,一天一天累积,一年一年坚守。
  “很庆幸也很幸运,我的兴趣爱好和从事的职业是同一件事。”自21岁迈入中医药行业到今天,罗伦才一直在州二医院围着中药“打转转”。职称越来越高、头衔越来越多、成果越来越丰硕的他,依然从未想过离开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凉山是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宝库,作为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专家智库成员,我觉得还有很多事可以做。”(据凉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