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本版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概览
 第b04版 医周刊·养生
·三伏天 别再无肉不欢
·警惕热射病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85     
   
   文章搜索      日期检索
b04 医周刊·养生 2022年07月19日 星期二

三伏天 别再无肉不欢
    

  随着盛夏时节的到来,“三伏天”也悄然而至。“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气候特点表现为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虽说酷暑难熬,可此时炎热的气候却是养生保健的绝佳时期,也是标本兼治许多慢性病的最佳时机。

精神调养 起居有常
  三伏天气候闷热,人们往往懒言少动,进而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的表现。此时应提倡“心静自然凉”的养生方法,即使在炎热潮湿的气候条件下,仍然要保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的心态,可以通过多参与社会活动、结交朋友、养殖花草等,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三伏天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气候变化。暑易伤气,三伏天气候炎热,容易出汗过多,使人出现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等症状,如长时间室外作业或运动甚至可以出现昏迷晕厥,所以应避开烈日炎炎之时的活动。
  坚持午睡,既可避开一天中最炎热的时间,又可以帮助人们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建议每天洗一次温水澡,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还能锻炼身体。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切不可贪凉,用凉水洗浴或擦浴,不仅起不到消暑祛湿的功效,反而使毛孔闭塞,不利汗液外泄,使湿邪留滞体内,为中暑、湿温等疾病埋下病根。衣服也需勤洗勤换,保证衣服的清洁干燥。
  三伏天气候炎热,人们多喜欢待在有空调的房间,此时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应避免空调温度过低而造成的空调病等疾病,尤其对于老人和儿童,室温控制在26℃即可。室外纳凉时也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及门窗缝隙所过之阴寒处,预防贼风入中之阴暑症的发生。
  考虑到三伏天室内外温差较大,对于年老体弱或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三伏天外出常常汗出较多、面红耳赤,那么回家前就应注意在家门口稍事等待,待全身汗液消除,周身烘热情况缓解后再进入温度较低的房间,避免忽冷忽热而引发感冒等情况。

饮食有节 劳逸结合
  “三伏天”气候炎热,养生中如何饮食也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往往汗出较多,盐分损失亦多,需要适时在饮食中补充盐分。中医认为三伏天应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三伏天伏阴在内,饮食过食寒凉,雪糕、冰镇汽水、冰啤酒等虽可降温,但不宜多吃,过分贪凉会损伤脾胃,使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平素可煎汤代饮。
  气候炎热,脾胃虚弱,饮食宜清淡,应少食肥甘厚味等滋腻之品。另外气温较高,食物极易腐败变质,滋生细菌,应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即使是冰箱储存过的食物也应保持警惕,储存过久或隔夜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食用。
  三伏天湿气过重,人们往往懒于活动,但也应注意劳逸结合,以适当锻炼保证良好的抵抗力。锻炼应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等空气新鲜处,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等运动量相对小的锻炼项目为好,也可以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疗养。但不宜做剧烈运动。

防病保健 把握时机
  三伏天湿热偏盛,气候上酷热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因此,应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少吃油腻之品,适当服用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药。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
  如果出现全身乏力、头昏、胸闷、心悸、大量出汗、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
  三伏天预防中暑的方法: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暴晒,注意室内降温;讲究饮食卫生,常备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人丹、十滴水、清凉油等。
  所以,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顺时顺势养生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 (李芳)